|
今天,在网站上层层叠叠的有关奥运的消息中,我看到了一条很不起眼的标题: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在莫斯科病逝。相信知道此人的中国人不会多,他是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被称为“俄罗斯的良心”。
索尔仁尼琴生于1918年12月11日,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1945年2月,他在东普鲁士的前线因在与友人通信中“批评斯大林”的罪名而被捕。内务人民委员部以“进行反苏宣传和阴谋建立反苏组织”的罪名判处他8年劳改。刑满后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1956年解除流放,1957年,终于宣布他“无犯罪事实”,被恢复名誉。
此后索尔仁尼琴开始创作描写劳改营生活的一系列小说,他也几次为此在苏联国内遭到批判,他的小说大多是在西方出版。1970年,索尔仁尼琴因为其名为《古拉格群岛》的三卷本长篇巨著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然这部反映苏联奴隶劳动和集中营的小说在苏联仍然是被禁的,他不能到瑞典去领奖,1974年他被驱逐出境,后来定居在美国,直到1994年被叶利钦邀请回国,他的作品也从此在俄罗斯解禁。80年代末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48%的俄罗斯人希望他回国担任总统。
他让我想起另一位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只是帕氏的命运更悲惨一些,一直到死,他还在因为自己的《日瓦戈医生》而被批判着。
说一下《古拉格群岛》这本书。古拉格是作者杜撰出来的一个地名,实际上是“劳改营和教养院主要管理处”的缩写读音,这个“管理处”其实也就是集中营,主要是用来关押政治犯人的,让他们在这里接受“劳动改造与教养”。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前夕,这样的集中营在苏联多达170所。
对于在这样的集中营中生存了多年的索氏来说,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把这些触目惊心的极权统治悲剧纪录下来,他在《古拉格群岛》的开篇中就写到:“献给没有生存下来的诸君,要叙述此事他们已无能为力。但愿他们原谅我,没有看到一切,没有想起一切,没有猜到一切。” 这具体表现为表现为极端残忍的刑讯、荒谬绝伦的司法、彻底沦丧的社会道德,以及毫无人道的株连性流放、集体流放、超强度的死亡劳改。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31种契卡人员对待犯人的刑讯方法,从心理上的折磨到肉体上的摧残无所不包、无所不用其极。犯人在冰天雪地的北极圈内每天工作十二至十六小时,一天五百克黑面包加一勺烂菜汤果腹,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很多犯人死于非命。一位厂长因为停止鼓掌而被判了十年的劳改,一位裁缝因为把针插在印有国家领导人照片的报纸上而被捕判刑,当时的人民虔诚地信奉着这种荒谬。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极度脆弱和畸形,就连夫妻、父子之间都会互相出卖。所有这一切似乎都与中国人从50年前开始经历的那场浩劫有着惊人的相似。
(《古拉格群岛》下载地址:http://202.201.208.6/wjj/download/SoftView.asp?SoftID=299)
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遇罗克、张志新这样的人名?还有多少人能够从文学作品中去获取和体会良知和真理?写作仅仅是一个谋生的手段而已。当一个所谓盛典被用来粉饰太平和填补国民信仰的真空地带,这场全民无意识的自慰最后将如何收场呢?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为什么会对索尔仁尼琴感到如此的亲切,对他的洞彻和坚定感到如此向往,这个80岁的老人死得无声无息,但因为他的离去,这个世界的良知就又少了一点。
再过几天,奥运会就要开始了,让我们一起疯狂吧,只是不要忘记,但夜空上的烟火散尽,我们还将继续用我们黑色的眼睛在黑夜中寻找光明。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