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查看: 3294|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端午节粽子来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7-6-14 10: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端午节的起源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粽子还是一种节日往来的礼品。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有名,市场上常有粽子卖。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杂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过去端午节还有躲午的习俗,此种习俗源于一 种信仰,即:五月为“ 恶 月” ,瘟疮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于是日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 外婆家躲避,以逃脱灾祸,故称躲午。这无疑是古代科学不发达而产生的观念,因为五月酷暑将至,蚊虫滋 生,在没有医疗卫生设备的民间,容易发生传染病,遂给人们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于是产生躲午习俗,如今这一节日的一些古老习俗已经随着社会变迁而消失了,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仍然流行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32#
发表于 2007-7-5 10:20 | 只看该作者
加油哦!考好了你多吃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7-7-5 09:34 | 只看该作者
忙于考试啊
走不开啊
18号后去好你
嘿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7-7-4 16:24 | 只看该作者
丫头!可以吃牛排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7-6-21 14:15 | 只看该作者
外面好象没有蛋黄棕子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7-6-19 22:57 | 只看该作者
吃了
可是没吃到蛋黄粽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7-6-19 10:08 | 只看该作者
丫头!今天可是端午节哦!可以吃棕子了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7-6-17 21:56 | 只看该作者
引用第2楼月迷风影2007-06-14 10:10发表的“”:
这个好好看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7-6-17 16:50 | 只看该作者
引用第24楼点不小2007-06-16 14:16发表的“”:

人家市场打开得早
也许哦!可能大家的口味也不一样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7-6-16 14:16 | 只看该作者
引用第20楼卡住幸福2007-06-15 16:28发表的“”:
可惜为什么不出名呢?好奇怪呀!嘉兴的棕子有比我们的好吃吗?
人家市场打开得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7-6-16 12:29 | 只看该作者
恩哼
嘿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浙ICP备11026473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