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颅脑损伤
是外科常见的急症,其发生率在全身各部位损伤中占第二位,仅次于四肢损伤,但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居首位。平时常因交通事故,坠落,跌倒,锐器或钝器打击头部致伤,战时多发见于火器伤。
颅脑损伤分为头皮损伤,颅骨损伤,脑损伤
1.头皮损伤:头皮裂伤,头皮血肿,头皮撕脱伤
2. 颅骨骨折:按部位分颅盖骨折,颅底骨折
按形态分线形骨折,凹陷骨折,粉碎骨折
骨折是否与外界相通:闭合性骨折,开放性骨折
3.脑损伤:原发性脑损伤——暴力作用于头部时立即发生的脑损伤,如脑震荡,脑挫裂伤。
继发性脑损伤——受伤一定时间后,因脑水肿、颅内血肿压迫脑组织引起的损伤。
颅脑损伤得分型(轻,中,重)
格拉斯格评分(GCS评分)
运动 语言 睁眼
6 - 按吩咐动作 5 - 正常交谈 4 - 自发睁眼
5 - 对疼痛刺激定位反应 4 - 言语错乱 3 - 语言吩咐睁眼
4 - 对疼痛刺激屈曲反应 3 - 只能说出(不适当)单词 2 - 疼痛刺激睁眼
3 - 异常屈曲(去皮层状态) 2 - 只能发音 1 - 无睁眼
2 - 异常伸展(去脑状态) 1 - 无发音
1 - 无反应
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分型:依GCS评分法加上昏迷持续时间分为
1. 轻型:GCS13-15分,昏迷20分钟内
2. 中型:GCS9-12分,昏迷20分钟-6小时
3. 重型:GCS3-8分,昏迷6小时以上
颅内压增高及脑疝
颅内压增高是指颅腔内的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正常成人颅内压为0.7-2.0KP(70~200mmH2O),当颅内压持续高于2.0KP(200mmH2O)时称为颅内压增高,其典型表现是(三主征)即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早期表现为血压升高,脉搏慢而有力,呼吸深且慢为代长期。挽起时代长期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呼吸不规则,危及生命。
脑疝是颅内压增高的严重后果,常见的有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疝。
当颅腔内某一分腔有占位性病变时,该分腔的压力比邻近分腔的压力高,脑组织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位,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称为脑疝。继之引起脑干移位和压迫,危及生命。
幕上的脑组织(颞叶的海马回、钩回)通过小脑幕切迹被挤向幕下,称为小脑幕切迹疝或颞叶疝。幕下的小脑扁桃体及延髓经枕骨大孔被挤向椎管内,称为枕骨大孔疝或小脑扁桃体疝。一侧大脑半球的扣带回经镰下孔被挤入对侧分腔,称为大脑镰下疝或扣带回疝。
(一) 小脑幕切迹疝
1.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表现为剧烈头痛及频繁呕吐,其程度较在脑疝前更形加剧,并有烦躁不安。
2.意识改变:表现为嗜睡、浅昏迷以至昏迷,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迟钝或消失。
3.瞳孔改变:两侧瞳孔不等大,初起时病侧瞳孔略缩小,光反应稍迟钝,以后病侧瞳孔逐渐散大,略不规则,直接及间接光反应消失,但对侧瞳孔仍可正常,这是由于患侧动眼神经受到压迫牵拉之故。此外,患侧还可有险下垂、眼球外斜等。如脑疝继续发展,则可出现双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这是脑干内动眼神经核受压致功能失常所弓[起。
4.运动障碍:大多发生于瞳孔散大侧的对侧,表现为肢体的自主活动减少或消失。脑疝的继续发展使症状波及双侧,引起四肢肌力减退或间歇性地出现头颈后仰,四肢挺直,躯背过伸,呈角弓反张状,称为去大脑强直,是脑干严重受损的特征性表现。
5.生命体征的紊乱:表现为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的改变。严重时血压忽高忽低,呼吸忽快忽慢,有时面色潮红、大汗淋漓,有时转为苍白、汗闭,体温可高达41℃以上,也可低至35℃以下而不升,最后呼吸停止,终于血压下降、心脏停搏而死亡。
(二) 枕骨大孔疝:
病人常只有剧烈头痛,反复呕吐,生命体征紊乱和颈项强直、疼痛,意识改变出现较晚,常突然呼吸停止,继之心跳停止,死亡。
病情观察及护理:
意识状态:意识状态及其变化课题是颅脑损伤的程度以及病情演变的情况,是分析病情轻重的重要特征。如:伤后立即昏迷是原发性脑损伤;伤后清醒转为昏迷或意识障碍不断加深,或者伤后清醒再次转为烦躁皆是颅内血肿的征兆,多有急性颅内压增高伴有脑疝所致;躁动患者突然昏睡应怀疑病情恶化。
意识障碍分型:
(1)嗜睡:是程度最浅的一种意识障碍,患者经常处于睡眠状态,给予较轻微的刺激即可被唤醒,醒后意识活动接近正常,但对周围环境的鉴别能力较差,反应迟钝,刺激停止又复入睡。
(2)昏睡:较嗜睡更深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范围明显缩小,精神活动极迟钝,对较强刺激有反应。不易唤醒,醒时睁眼,但缺乏表情,对反复问话仅难作简单回答,回答时含混不清,常答非所问,各种反射活动存在。
(3)昏迷:意识活动丧失,对外界各种刺激或自身内部的需要不能感知。可有无意识的活动,任何刺激均不能被唤醒。按刺激反应及反射活动等可分三度:
浅昏迷:随意活动消失,对疼痛刺激有反应,各种生理反射(吞咽、咳嗽、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应等)存在,体温、脉搏、呼吸多无明显改变,可伴谵妄或躁动。
深昏迷 :随意活动完全消失,对各种刺激皆无反应,各种生理反射消失,可有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全身肌肉松驰、去大脑强直等。
极度昏迷:又称脑死亡。病人处于濒死状态,无自主呼吸,各种反射消失,脑电图呈病理性电静息,脑功能丧失持续在24小时以上,排除了药物因素的影响。
(4)去大脑皮质状态: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它与昏迷不同,是大脑皮质受到严重的广泛损害,功能丧失,而大脑皮质下及脑干功能仍然保存在一种特殊状态。有觉醒和睡眠周期。觉醒时睁开眼睛,各种生理反射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存在,喂之能吃,貌似清醒,但缺乏意识活动,故有“瞪目昏迷”、“醒状昏迷”之称。患者常可较长期存活。常见于各种急性缺氧、缺血性脑病、癫痫大发作持续状态、各种脑炎、严重颅脑外伤后等。
(5)谵妄:系一种特殊类型意识障碍。在意识模糊的同时,伴有明显的精神运动兴奋,如躁动不安、喃喃自语、抗拒喊叫等。有丰富的视幻觉和错觉。夜间较重,多持续数日。见于感染中毒性脑病、颅脑外伤等。事后可部分回忆而有如梦境,或完全不能回忆。
瞳孔的改变:
正常瞳孔在自然光线下直径平均为2.5— 4毫米,两侧等大,等圆,边缘整齐,亮光下可缩小,光线暗的环境下可略增大。如用拇指和食指将上、下眼险分开露出眼球,用手电筒光照射瞳孔,瞳孔立即变小,移开光源或闭合双眼,瞳孔即可复原。
1)观察两测眼裂大小是否相等,眼球的位置和运动情况,注意对比两测瞳孔的形态、大小和对光反射。
2)伤后立即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多为原发性动眼神经损伤或者中脑损伤,前者班邮颅底骨折后者伴有深昏迷与对侧偏瘫。
3)伤后瞳孔正常,以后一侧瞳孔先缩小继之进行性散大,并且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是小脑幕切迹疝的眼征。
4)如双侧瞳孔时大时小,变化不定,对光反射消失,伴眼球运动障碍(如眼球分离、同向凝视),去大脑强直,常是脑干损伤的表现,晚期双瞳孔散大固定,伴深昏迷表示脑疝所致的继发性脑干损伤。
5)双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眼球固定伴深昏迷或去大脑强直,多为临终前的表现。
6)双瞳孔缩小,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刺激动眼神经,双瞳孔极度缩小伴深昏迷,见于桥脑损伤。
卧位
1. 休克,术后麻醉未清醒应取平卧位,重症颅脑损伤若无休克,取头高位,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颅内淤血,缓解颅内压,减轻脑水肿。
2. 重症昏迷病人取平卧侧卧位,有利于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
3. 脑脊液漏时取平卧位或头高位。
呼吸道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由于呕吐,舌后坠,咳嗽反射减弱以及呼吸道分泌物积存,可发生呼吸阻塞,影响气体交换,导致机体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加重脑水肿,因此需要及时吸除扣鼻腔内分泌物,必要时气管切开。
颅底骨折出现脑脊液鼻漏时禁忌鼻腔吸痰,以免引起颅内感染。
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脱水剂的使用:渗透性脱水剂及利尿剂的使用。传统强力的渗透性脱水剂甘露醇,使用过程中若出现明显的肾功能损害可用甘油果糖速尿部分替代。
亚低温治疗:
可以降低脑组织耗氧量,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 可以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抑制乙胆碱、儿茶酚胺以及兴奋性氨基酸等内源性毒性物质对脑细胞的损害作用; 减少Ca2 +内流,阻断钙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 减少脑细胞结构蛋白破坏,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修复。
血糖检测:
颅脑损伤后24小时内血糖峰值与颅脑损伤的伤情与预后密切相关。伤情越重血糖越高,预后越差。
脑损伤后的高血糖血症明显加重脑组织病理损害程度,增加脑缺血梗死灶的范围加重脑缺血后血脑屏障的损害。
注意24小时出入量,检测内环境的稳定,检测血糖,已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高血糖患者应注意加强基础护理,防止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及口腔清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