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查看: 88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浓缩的4大温州雕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5-7-2 13: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世纪之光
<P>  矗立在市中心区世纪广场上的大型城市雕塑。该雕塑高66米,底边外筒呈三角形,内筒呈圆形,为双层玻璃塔,通体晶光剔透,从地下入口进入塔身,可乘观光电梯直升到40米的高空,俯瞰温州新城丰姿。 <BR><BR></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wzdsb.com.cn/img/2005-07/01/xin_78a5011cea1611d984f20011117723a9.jpg" border=0></P>
<P align=center>世纪之光</P>
<P>  “世纪之光”用三片巨大的钢片表示三千年瓯越文明史,造型摄取瓯江双塔、海上风帆、纪功柱于一体,象征着一座灯塔、一座丰碑、一盏明灯、一支火箭,浓缩了瓯越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P>  作为世纪广场的主雕塑,其精心塑造主动、和谐的城市建筑群体,并与开放空间,构筑优美、舒适的绿化和滨水环境相结合,强化新时代的城市氛围。世纪广场本身的宽阔与大气需要有大型建筑雕塑与之相协调,“世纪之光”的宏大、广阔、开放,并以现代点式玻璃为主体,使高技术钢、玻璃、水、光影合一,显示了现代都市的气势。
<P>  在这座雕塑采用现代点式玻璃为主体,综合点光、面光、线光的迷幻效果,使高技术钢、玻璃、水、光影合一,是彰显科技、意蕴文化的标志。
<P>  [点评]:“世纪之光”的最大的亮点在于它较好地体现了温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它采用了目前世界上先进的建筑技术,是我国第一次在大型城雕中采用灯光作为重要的表现要素,这将给我国城雕带来新的开创。唯一不足的是,该雕塑尚缺乏一丝温州本地的人文内涵和历史韵味。
<P>   ■五马奔腾
<P>  2002年10月初,市区五马街口的标志性雕塑——五马雕塑揭开神秘面纱。该雕塑为青铜材料,主体为锻铜,由五匹扬蹄飞奔的骏马拉着古代车帷组成。五马雕塑高3.6米、长6.5米、宽2.3米,极具青铜工艺效果,体现了汉唐造型艺术风格。 <BR><BR></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wzdsb.com.cn/img/2005-07/01/xin_78a5011dea1611d984f20011117723a9.jpg" border=0><BR>五马奔腾 </P>
<P>  该雕塑最早的雏形由油画家蔡景楷设计。雕塑的基座以桥为设计起点,配以喷泉流水,突出温州水乡特色;五匹奔驰的骏马拉着古代车帷,其飞扬的马鬃、奋扬的前蹄象征温州人奋发图强、努力创新的精神。在马的造型中,设计者还特地溶入了唐三彩、汉铜马中一些高贵、雍容、简约的要素,以体现都市商业中心的繁华气息。
<P>  据民间传闻,当年王羲之在温州任太守时,所乘车架系有五匹马,常在此经过,故此地取名五马街;另有说法是曾经在街口住着一位老人,经常用石头打鞋绳,后有人看到这块石头时出高价要将它买下。老人不愿意出售,并且用被单把石头包裹起来放在床底下。那人再次经过时见不着石头,忙询问,方知石头被存在床底下已有半月之久。于是那人道出石头里隐形着五匹马,由于长期没有草料和水,已经死掉。故现在的五马雕塑成了五马街的代名词,能很好地把历史典故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P>  [点评]:作为温州五马街的标志性雕塑,但是由于五马雕塑气势磅礴、造型大气,与五马街浓厚的商业氛围相融合,广受市民喜爱。其象征意义又与温州人奋发图强、努力创新的精神相结合。此外,五马雕塑面朝西,并且五马矗立在基座之上,在方位和造型上存在一定争议。
<P>   ■白鹿少女
<P align=center>  1984年9月份正式落成的白鹿少女,雕塑的建筑材料主要为白水泥、钢筋结构,由基座、白鹿、少女、以及少女脚下的蓓蕾组成。整个雕塑高10米,其中雕像6米,基座4米。少女象征着人们美好的理想,而蓓蕾孕育着春天到来之意,由温州工艺美术研究院设计。 <BR><BR><IMG src="http://www.wzdsb.com.cn/img/2005-07/01/xin_78a5011eea1611d984f20011117723a9.jpg" border=0><BR>白鹿少女 </P>
<P>  关于白鹿,温州流传着一个传说。相传1000多年前,当朝廷和温州官府正为城墙难筑时,天际升起五彩祥云,一只白鹿口衔香花,自天而降,绕城疾奔。温州官员、百姓沿着白鹿跑过的地方施工,修筑成了一座牢固的温州城。
<P>  1983年温州第一座跨江大桥———瓯江大桥建成之际,大桥头的小山坡上出现了崭新的雕塑———白鹿衔花,成了新时代温州雕塑的新起点。在新世纪里,“白鹿衔花”的神话传说,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演变成更加美丽灿烂的故事,该雕塑位于温州瓯江大桥的桥头,装饰瓯江大桥,而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更给温州带来新气象和新活力。
<P>  [点评]:白鹿少女雕塑与瓯江大桥相互协调,矗立在瓯江大桥桥头蕴涵了“白鹿衔花”的美丽传说,使温州鹿城本地的区域特色完美地展现出来,在温州雕塑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P>   ■工农兵雕像
<P align=center>  现今华盖山入口处的工农兵雕像初造时间为1952年,当时为木制材料,由两男一女组成,男雕像分别为手握苏制50式冲锋枪的解放军战士与工人;而女雕塑为农民造型,头带白毛巾,手抱稻谷。后在文革期间,女雕像造型被改成男性,而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解放军战士原先的50式冲锋枪也改为国产65式冲锋枪。 <BR><BR><IMG src="http://www.wzdsb.com.cn/img/2005-07/01/xin_78a5011fea1611d984f20011117723a9.jpg" border=0><BR>工农兵雕像 </P>
<P>  由于是木制,容易损坏,故在1954年进行改造,改为钢筋水泥材料,原先的石英台座被改成大理石。改雕塑后,雕像3.2米,基座4.2米。迄今为止已有50年历史。
<P>  据了解,雕像由三个真实模特为样本站了两个多小时而进行设计的,改雕塑的含义代表着当时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即工农兵,故现在的华盖山,又称“工农兵山”。如今工农兵雕塑屹立在华盖山入口处,满山树木葱茏,当年的“工农兵”在温州人的记忆之中是相当深刻的。
<P>  [点评]:工农兵雕像具备巨大的历史保护价值,该雕塑几经修改,蕴涵了五六十年代留给后人的历史回味,为温州市区最为悠久的雕塑之一。雕像并能与华盖山东瓯王庙和蒙泉等浓厚的人文古迹相结合,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共生共息。</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脾气不壞 该用户已被删除
3#
发表于 2005-7-2 13:5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Blue_mary 该用户已被删除
2#
发表于 2005-7-2 13:4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
发表于 2005-7-2 13:35 | 只看该作者
<P>偶顶...</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浙ICP备11026473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