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查看: 1850|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文] 著名作家史铁生去世了【史铁生资料|史铁生图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 20: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著名作家史铁生去世了
【史铁生12月31日晨因脑溢血去世】
[self]史铁生资料[/self]|史铁生图片


著名作家史铁生未能走过2010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凌晨3时,59岁的史铁生因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

  “铁生昨天下午6点多从医院做完透析回家后,感到头疼、恶心,并呕吐,后一直昏迷,被急救车送往医院。他再也没有醒过来。”北京市作家协会秘书长王升山向新华社记者叙述。

  王升山介绍说,根据史铁生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年轻时双腿瘫痪,后来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一直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文革”期间,史铁生下放陕北,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成名作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2002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其著名散文《我与地坛》影响最大,感动了无数读者。



作家追忆:我们都很敬佩他

  著名作家张海迪曾去探视史铁生,她称,与铁生聊天一点也不用拘谨,他的话语就像他的模样朴实而亲切。当时有媒体传他病危的消息,他乐观地说,我这不又好了。张海迪说,这叫沉船不破,破船不沉。后来她在自己的博客中以《不沉的船》为题回忆了与史铁生见面的情景。
  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曹文轩表示,史铁生身体一直不好,这些年一直坚持着我们常人不能理解的生活,我们都很敬佩他。著名女作家毕淑敏、迪安等也表示,得到史铁生去世的消息很难过。80后作家郭敬明出品的高端文学杂志《文艺风赏》官方微博也表示:“得知这个消息我们非常震惊。整个小赏团队都非常喜欢史铁生老师,在小赏的筹备期间,史铁生夫妇非常热情的给予了我们支持,能刊登史铁生老师的文章我们都很开心。原本大家还想带着样刊去拜访老师,然而……这一切都变成了永远的遗憾。希望老师一路好走。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 20:09 | 只看该作者
史铁生去世了

地坛里玩耍的那个孩子,回去了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进入了这园子,就再没有长久的离开过它。”这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在那篇催人泪下的散文《我与地坛》中写下的文字。昨天,他未能走过2010年最后一天告别人世,享年59岁。史铁生12月30日下午突发脑溢血,后在北京宣武医院经抢救无效,于31日凌晨3点46分去世。北京市作家协会秘书长王升山透露,根据史铁生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史铁生夫人表示,将不举行遗体告别,在之后适当时间以适当的形式对他的离开表达追思。史铁生突然去世,无数人表示哀悼,一位网友这样表达哀思:“!”

相关新闻:
著名作家史铁生去世
作家史铁生逝世捐献肝脏 “生死观”发人深省 图
史铁生,“铁树永生”
史铁生先生的人生穿越了荆棘
著名作家史铁生魂归地坛 作品感动鼓励无数读者
  突发脑溢血:家人无心理准备

  昨天上午,记者联系北京的媒体记者,他们有的得知消息后,前往朝阳区红庙水碓子社区史铁生家中,一位中年女士称自己是史先生的家属,但并未透露具体的身份,并表示史先生去世得比较突然,家属正在商量善后事宜,暂时不便接受媒体的采访,随后便关上了家门。

  邻居们对记者说,史铁生一直是一个低调、谦逊和朴素的人,也很乐观,平时在家爱看球赛,喜欢写作,不太爱出门,但天气好的时候,他会自己推着轮椅到楼下。为了方便出门,一条无障碍通道直接通向他的家。邻居们知道他的身体不好,平常大家不怎么去打扰他。此前是由他的父亲照顾他,后来父亲去世了,他和妻子住一起,他的妻子是一家出版社的编辑,他们没有子女。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史铁生谈到生死时曾表示:“对待生死我选择一种乐观的态度”。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30年写作:超越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

  史铁生现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凭借《我与地坛》走进人们视野的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72年下放陕北期间双腿瘫痪,后来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一直靠透析维持生命。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而成名作则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2002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其著名散文《我与地坛》影响最大,感动了无数读者。史铁生在电影创作上成绩丰硕,所创作的电影剧本《多梦时节》、《死神与少女》等充满诗意,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并在国内外获奖。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经历,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他的著名散文《我与地坛》就曾感动和鼓励了无数的人。2008年他在病榻前写下了《病隙碎笔》,他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探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和道义。

网友悼念:地坛里玩耍的孩子回去了

  史铁生曾在《我与地坛》中写道:“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在得知史铁生去世的消息后,不少网友发微博引述这段话表示悼念。网友“林伊一”说:“提起史铁生,想起的就是地坛。现在北京每年之所以选择地坛办读书会,想必与史铁生的那篇文章分不开吧。”

  一位网友这样表达自己的哀思:“先生的影响太深了,从来没想过先生会走。地坛里玩耍的那个孩子,回去了!”还有一位网友表示,“史先生走了,但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已经成为一笔非常重要的社会财富永远留了下来。”

  北京编辑遗憾:他的新书还在快递路上

  昨天,出版史铁生著作最多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潘凯雄电话中语气很低沉,他告诉记者,桌子上正放着一本刚刚印刷出来的史铁生新编书籍《我与地坛》,“一大早,责编杨柳就把书送来给我,这是一本样书,书上的版权页登记为2011年1月,也就是说,2011年1月才正式出版。虽然不是他最新写的作品,但是,是以新的角度编辑的。书名用了他最著名的散文《我与地坛》。”在潘社长的印象里,史铁生是位好作家,“虽然作品量不是很大,但是每一部著作,每一篇文章都写的很扎实,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这么多年,坚持创作,非常勤奋,一步一步走来,真不容易。”

  随即,记者连线杨柳女士,她一开口就对记者表示她的遗憾,“真是阴差阳错,昨天,样书一出来我就立马快递给他了,估计这会儿邮包正在路上,他没能看到。”杨柳告诉记者,史铁生近来身体一直小毛病不断,“所以,我把这本书作为新年献上的大礼。我鼓励他说,这么多年都过来了,你一定能挺过去的。哪想到这回真的翻了船。”杨柳说,人文社近几年出版了10多部他的书,每一本都在不停地加印,加印。今年年初,他的两部新作出版,一本是《扶轮问路》,在另一本《狂想电影》一书中,收录了史铁生创作的电影剧本《地坛与往事》,写的很唯美。当时,杨柳还问他是否想过把它拍成电影,史铁生摇了摇头。

  南京编辑敬佩:窝在一床书中忘我写作

  当记者把史铁生突然去世的消息告诉我省著名出版人蔡玉洗时,他很吃惊,“我们是多年的老朋友,他只比我小两岁呀!”蔡玉洗告诉记者,早在1978年就与史铁生交往,当时他在《钟山》杂志担任编辑,“一天,我无意中看到北京的一本民间杂志《今天》上刊登了一篇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写的非常好,于是我就去北京拜访这位作者。”

  蔡玉洗记得,史铁生住的是平房,“我按了门铃,可是半天没人出来开门,这时邻居出来说,史铁生的母亲出门了,他屋里有个开关,门已经开了。我进了屋子后,发现他坐在床上。那时还没有轮椅,我看见床上除了一张小书桌,到处堆得是书籍。在那样简陋的条件下,他忘我写作的精神实在是令我敬佩。”蔡玉洗说,那时史铁生还是个单身汉,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他与母亲感情最深。他写过一篇《秋天的怀念》,读后催人泪下。”

  蔡玉洗说,史铁生靠写作为生,当时生活十分困难,“当时的稿费也很低,每次向他约稿内心都很内疚。他也很理解,他说他也不需要花什么钱。这让我们很感动。”后来,蔡玉洗到了江苏文艺出版社,办了一本《钟山往事》杂志,特地请史铁生做了编委,江苏文艺社还出版了他的小说集。记者 蔡 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 20:10 | 只看该作者
史铁生:生死是种逃不过的困境 要靠爱延缓死亡

12月6日,有消息称金庸先生于19时07分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随后,著名记者闾丘露薇写博驳斥,称该传闻是假消息:“假消息,金庸在3日刚出席树仁大学荣誉博士颁授仪式。另外,香港没有这家医院,造谣者也太不专业。其实大家自己google一下就知道了。 ”对于金庸老先生的这条假新闻,带来的不仅是虚惊一场,也让人开启了对于生与死的深思,在人们的心中,生与死究竟意味着什么,又该如何面对?名人们又是对此怎么看的呢?

史铁生:生死是种谁也逃不过的困境

作家史铁生

凭借《我与地坛》走进人们视野的史铁生,在1972年双腿瘫痪,对于他来说,生命的意义更加特别,在他的作品《务虚笔记》和《病隙碎笔》中,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展现了他自己如何在生活中活出了意义,这些或许都是他过往经历留给他的精神财富。

当谈到生死时,史铁生说道,“有位哲人说,命运就是一出人间戏剧,角色是不可调换的。当我的双腿和两个肾都被拿走的时候,我的身体失灵了。这是我所认为的命运。有天在报纸上看到一句话,我觉得挺有道理,它说:世界上只有两种生活——一种是悲惨的生活,一种叫非常悲惨的生活。我觉得活着就是你对生命有疑问,对生活有疑难。但是关键在于一种面对人生的态度。对待生死我选择一种乐观的态度,让我如此幽默地看待生死还得感谢卓别林。在《城市之光》这部电影里,女主人公要自杀,卓别林将其救下,这女的说:你没权利不让我死?卓别林的回答让我至今难忘:急什么?咱们早晚不都得死?这是参透生死的大师态度。我想他是在说,这是困境,谁也逃不过,人生的一切事就是在与困境周旋。这需要靠爱去延缓死亡。 ”

毕淑敏:死亡是要有尊严的

作家毕淑敏

在毕淑敏看来,正因为中国人比较害怕这个事情,才要多说。很多事情别人承诺你,说你可能发财,说你可能有什么什么样的运气和经验,都不一定能兑现。但我承诺你,你一定会死亡,这件事情是百分百要应验的。我个人觉得对于我们生命中一定要遇到的一件事情,怎么能回避它?为了让我们的人生少遗憾、多完美,让我们能够把有限的生命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按照你的意志来运行,我们要来讨论这个事情。

比如说,我在临终关怀医院见到一位垂死的人。人们介绍说这位老先生很有身份,不过我见到该老先生的时候,他一丝不挂,非常狼狈。那个时候他已经没有办法给自己穿上衣服了,随人摆布。我后来找到他以前的照片,非常体面的一位绅士。虽然他口不能言,但神志清晰。我觉得在他内心深处,一定有巨大的无奈。这还是我看到的比较有身份的人。

我终身在做的事情,不论是行医也好,做心理医生也好,或是说写作也好,在我个人来讲,觉得做的是同一件事情,,你去写讲稿,好像不是一个纯文学作家所做的嘛,作家应该怎样。对我来讲叫什么并不重要,这只是我使用我生命的方法之一。

王朔:死亡就像能量守恒

作家王朔

我们都在一个循环中,根本没有什么,昙花一现而已,别再自己吹牛了。宇宙有一个基本法则,任何偶然都是必然的,别投机取巧,没有便宜事,因为能量守恒。你把一个人杀了,你无非改变他的物质存在的状态,能量还在。哪儿去了,转为负数,坠着你。能量守恒,就是从原点出发必返回原点,中间不管跳多远,飞多高,变多大,最后归零。

生生死死涉及好多问题,比如人死了以后,还有没有意识;比如灵魂,到底是宇宙只有一个灵魂还是一人一个灵魂?其实灵魂就是携带信息的原子,我当然认为就一个,因为大家都是从一个点来的。人死了以后携带信息的原子在空气中变成别的样了,你还能见到你们家人,但是你没有人间信息了,人间的信息在历史里太短了。人的本性就是一个宇宙意识,形成人格之前就有了,当你人格消失的时候还存在,像我这样贪生怕死的人,懂了这个确实去了很多贪欲。

王宗仁:生死也可以这样崇高

作家王宗仁

18岁就参军来到青藏铁路线上的王宗仁,目睹了生死的那份崇高。青藏线周围的恶劣的环境挑战着人们的生存极限,在王宗仁走近世界屋脊的100多次中,他体会到了这片土地带给人的是营养、是智慧、是活力。在高原上,王宗仁亲眼目睹了战友从不适应高原气候到习惯这里的生活,从一个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成长为一个个真正的军人,为青藏乃至全国人民feng-xian自己的青春。在他的身边有几百位战士成为烈士,他们用自己的信仰和生命捍卫了青藏线的顺利通车。当谈及他们的生死时,王宗仁说道,“他们来自于昆仑山,也回到了昆仑山,在建设青藏线的时候他们把自己融为了高原的一部分,是这些烈士让我对死有了由衷的敬重和安慰。在我的心目中,这些战士他们不曾死亡,他们永远都活在他们倒下的那一刻,18岁、25岁、30岁,他们永远年轻。 ”在王宗仁的笔下,总是会看到高原的故事,他愿意将他每次的高原经历都写下来,让更多的人看到,也让更多人感受烈士们的精神。

迟子建:死亡让人心中倍感苍凉

作家迟子建

在迟子建的作品中,死亡人数最多的莫过于她近期的新作《白雪乌鸦》。迟子建自己都坦言,《白雪乌鸦》中,每一次死亡的出现都会带走一个鲜活的生命,这对于读者来说是一种残忍,对作者来说更是一种痛苦,在写作上也会倍感艰难,这是在她之前的任何一次写作都不曾有过的。有时,面对笔下人物无法挽救的走向死亡,心理都无法承受这种重压。

谈到死亡,迟子建说起了让她倍感苍凉的事件,在她写作《白雪乌鸦》之际,陪伴她的童年,让她感觉到自己永远是一个“小女孩”的外婆去世了。她感觉到自己一下子老了许多,童年的世界也永久陷落了,留下只有那弥漫在身边的苍凉感。

阿来:我对生死很坦然

作家阿来


“其实可以很坦然面对,生死就是命中注定了。”采访中,阿来如是说。而阿来在小说《尘埃落定》中,写到傻子土司的爱人塔娜如何面对他的死亡,更有对死亡以及生死观的描绘。“灵魂升空的那一刻,塔娜的悲痛让我始料未及。我把生前的问题带到了死后,可是又在死后的那一瞬间把问题丢失。我的灵魂应该是像祖先的经书中说得那样,到达了一个没有阴影的天堂。天堂的幸福是恒久的,像太阳一样温暖,像月亮一样美丽,像一切一样无所不在。那么,幸福原来也是虚无的啊。啊,生命如血,更如尘埃。当生命失色的时候,比血还黑,比尘埃还虚空。 ”这种随遇而安、坦然面对生死的态度,在他的作品中并不少见。在阿来看来,坦然和宁静致远或许才是生命的本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1-1-1 20:52 | 只看该作者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永远记得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1-2 20:13 | 只看该作者
我一直以为他早就不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1-2 20:15 | 只看该作者
我一直以为他早就不在了。。
苏幕遮 发表于 2011-1-2 20:13



    。。。。我吐血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1-2 20:16 | 只看该作者
怀念史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1-1-2 20:1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 ZJHY2013


    难道你要随史铁生而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1-1-2 21:4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ZJHY2013


    难道你要随史铁生而去。
苏幕遮 发表于 2011-1-2 20:17



    然后 你要随我而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浙ICP备11026473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