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哥德巴赫猜想” 哥徳巴赫猜想其实是一个普通的数学问题,它因为大数学家不能证明而闻名全世界。 在证明哥猜的过程中,我们忽略了一个基本细节:奇数呈树状排列。对于任意一个素数P,它的modP是相互独立的,双筛才有可能。运用极限思想,设大于或等于10的偶数M算术平方根内的最大素数为Pn ,首先筛去一类,通过3×5×7×11×……×Pn次筛法,必存在剩下最少奇数Q个,然后筛去另一类,运用不定方程组求出剩余素数个数为f(M)>2cQ^2/M,所以孪生素对无限、哥徳猜想成立,问题就0是这么简单。 如此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人们搞的非常复杂?主要是太理想化了,想准确地求出偶数M内的孪生和哥猜素对,想用一个解析式来表示,由于素数分布的不规则性,这些是做不到的。 在筛去一类后,人们又忽略了三个量间的关系,一是剩下的素数P个;二是剩下的素数M/lnM个;三是剩下的奇数Q个,三者之间有以下关系:P>M/lnM>Q 。 由素数定理P~ M/lnM知,素数随着偶数的增大变得越来越稀。第一次筛去后,若用P代替Q,当偶数较小时,剩下的素数个数P大于平均数,所以用公式算得素对大于实际素对;若用M/lnM代替Q,当偶数较小时,也有M/lnM>Q,用公式算得素对非常接近实际素对;当偶数充分大时,计算得到的素对小于实际素对。从这个变化过程看,准确的对数是很难确定的。 我们可以用M/lnM代替公式中的Q,尽管开始时,M/lnM>Q,但非常接近。孪生素对和哥徳猜想有以下一条下限线: (1)
孪生素数对的一条下限线: g(M) >2cM/(lnM)^2。(偶数M≥30), (2) 当偶数M≥10时,若令自然数1是素数,那么几乎所有的偶数M都有哥猜素数对f(M) >cM/(lnM)^2。(其中c≈0.66016) 陈景润老师提出的一条哥德猜想下限线f(M) >0.67cM/(lnM)^2是非常正确的,我虽然没有看过陈老师的证明,说句实在话也看不懂。但我可以猜测,陈老师当时可能是这样考虑的,若用f(M) >cM/(lnM)^2作为下限线,不能解释象12,68,128,188,398这样的偶数,采用了一种聪明的做法,因为偶数12的哥猜素对只有一对12=5+7,为了达到统一,1÷[0.75*12/(ln12)^2]≈0.686084562,前面乘上一个系数0.67。如果用一个解析式表示哥猜的下限线,f(M) >0.67cM/(lnM)^2无疑是世界上再好的。在当时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用笔算,陈景润老师真是了不起。 目前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不少关于证明哥猜的文章,我个人的观点是:只要计算所得的哥猜数小于或等于我的公式计算数,都是正确的。因为对于小偶数M来说,我的计算公式f(M) >cM/(lnM)^2非常贴近下限线,如f(2936)=0.662537169×2936/(ln2936)^2≈30.50969352,而实际哥徳巴赫猜想是31对。 在偶数M哥猜对数的计算中,我非常佩服江苏南通王老师,在给定一个很大的偶数,能正确地算出哥猜对数。 对于文章的评介,我国的哥猜爱好者,抱着为祖国争光的一颗火热的心,向各种刊物和数学研究所投递了大量的文章,可惜得不到重视,没能进行及时的评价,如果根据中国现有的科研体制和作风,成果必为外国人所有。
以上是我对哥猜的看法,读者你可能不相信,那么只有用事实来说话,阅读文章可进入163免费邮箱,姓名:xbsxbs2007@163.com,密码:166188 。我确信:我的观点世界上已经没有一个人能提出反例。Email: xbszzg@163.com 浙江省上虞市崧厦镇中学 谢柏松
2010-1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