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2010-12-16 13:25
|
只看该作者
最近,一个叫做“快来膜拜中国第一名记,30多篇新闻全是采访自家人”的帖子在网上流传,该帖的作者爆料,新华社记者颜秉光的30多篇新闻全是采访自己家孩子、老公、婆婆、哥哥、姐姐、老爸等人,“认了绿坝就不认亲爸了,亲爸不叫爸,叫阎大爷”。
帖子例举了一万多字的证据,来证明颜秉光的确就是“史上最牛记者”,颜秉光的新闻中多次出现哈尔滨市民卢东兴:大学教师卢东兴,师资科科长卢东兴……原来卢东兴就是颜秉光的老公,而“卢东兴74岁的老母亲”则是颜记者的婆婆,“卢小瓤”是颜记者的女儿,所谓“卢东兴的妻子”也就是颜记者本人!雷呀!囧啊!
但这些报道文章的出现,确实问题不小,甚至可以说十分严重。因为,这些文章的采访过程是投机取巧式的,背离了新闻来源真实性、可靠性的原则,违反了新闻纪律,有悖于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近几年,关于新闻记者的负面新闻不少。比如,有个别记者在山西某煤矿矿难发生后,以各种名目索要“封口费”;有个别记者以“揭露问题”、“批评报道”为由,公然收取他人钱财;还有个别记者竟然编造出“纸馅包子”之类的虚假新闻,闹的人心惶惶。如此恶劣的事件影响很坏,当事记者被开除出记者队伍,被追究法律责任,完全是罪有应得。至于说像颜秉光这样的枉顾职业道德,不讲职业操守,缺乏职业精神的记者,受到公众的批评和抛弃,也是理所当然。
新华社核实后决定:停止颜秉光采访报道工作,调离记者岗位。对此,作家方心田在其微博中说,微博让新华社记者下了岗,再次见证了网络监督的力量。
新闻一:
凉爽宜人的哈尔滨进入“桑拿天”
新华网哈尔滨8月7日专电(记者颜秉光)8月7日是我国24节气中的“立秋”。在这个本该凉爽的日子,有“避暑胜地”美誉的哈尔滨却热得出奇。
7日早上,哈尔滨市民卢东兴一起床就开始找寻最凉快的衣服。挑来选去,他选择了一套纯棉的短衣短裤,临行前妻子还嘱咐他带上冰镇饮料和阳伞去上班。他74岁的老母亲一边念叨“‘秋老虎’啊,要热死人了”,一边躲进了空调房不再出来。卢东兴抱怨道:“哈尔滨的气候一向凉爽宜人,今夏却热得出奇。这几天,简直像洗‘桑拿浴’,刚刚洗完澡又会出一身的汗。”
据黑龙江省气象部门介绍,今年入伏以来,黑龙江省持续出现高温天气,哈尔滨的气温在5日、6日和7日甚至达到32摄氏度。据悉,此次“桑拿天”主要是由暖空气再次袭来冷空气被逼退造成。
新闻二:
忙碌的人们,你们的国庆长假打算如何度过?
哈尔滨市民卢东兴是黑龙江省一家高校的师资科科长,每天工作都很紧张,尤其新学期开始后为了接待新生、安排课程表,每天早7点左右出门,晚19时左右才能回家。非但家务活一点帮不上忙,就连孩子生病到医院打针都是妻子和母亲代劳,每每想到这些他心里很过意不去。
他告诉记者:“我的女儿两岁了,非常聪明可爱。因为我和妻子工作忙,早早把她送到了幼儿园,我们很少有大块的时间陪她,这个长假我已经安排好了日程表,打算带着孩子和老母亲好好玩一玩。”
卢东兴夫妇说,虽然家在哈尔滨,东北虎林园近在咫尺,多次陪外地朋友去过,可是一次也没带家人去看看,这个假期他们打算全家花一天的时间去看老虎。女儿生病期间天天被关在家里,嘴里不停地念叨好朋友“燕妮”的名字,因此带女儿跟她的好朋友玩一天列为一项活动内容;老母亲非常爱逛商场、超市,因此全家先逛一逛买点东西,然后在商超附近吃饭后回家也是活动内容之一。此外,全家观赏《米老鼠和唐老鸭》美术片、做做手工、一起做游戏等也成为重要活动内容。
新闻三:
节前用水高峰 哈部分地区出现暂时"水荒"
27日20时30分左右,家住哈尔滨市南岗区的卢先生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打算和妻子一起给五个月大的女儿洗澡,谁知拧开水龙头却发现没有一滴水。这下他可慌神了,春节要到了没水可怎么办?是不是有人窃水损坏了管线?
新闻四:
哈尔滨:城里人到乡下办年货成为时尚
日前,哈尔滨市民卢先生和两位同事商量,快过年了,大家能不能集体到农村去置办一些年货,尤其大米、猪肉、柴鸡等农副产品,让全家过一个绿色、健康的春节。他的想法得到了同事的积极响应,三人当即决定开车直奔黑龙江省的庆安县和兰西县——那里是有名的绿色大米、绿色猪肉之乡。在装满六袋大米、三大块猪肉后,他们高高兴兴地返回了哈尔滨。
据记者了解,如今到乡下买年货已经成为哈尔滨不少城市家庭逢年过节的必备节目之一。卢先生告诉记者:“到乡下采购乐趣很多:除了能买到绿色食品、了解农村的风土人情外,还能与同行的人谈天说地、放松身心,还能为农民兄弟增收出一份力,多好啊!”
中文名: 颜秉光
国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972年12月25日
职业: 记者
毕业院校: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重要事件: 在新闻报道中采访家人被调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