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查看: 80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文] NASA发现外星人真相|NASA地球附近发现年仅30岁的黑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16 13: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NASA发现外星人真相
[self]NASA地球附近发现年仅30岁的黑洞[/self]

NASA有重大发现是确有其事,很有可能是发现了距离地球5000万光年的年轻黑洞,谜底在今天凌晨1时揭晓。

NASA有震惊全人类发现?

NASA有重大发现是确有其事,但据查证,这一发现并不足以“震惊全人类”,很有可能是发现了距离地球5000万光年的年轻黑洞,谜底在今天凌晨1时即揭晓。

作俑者:我们“抱歉”

新快报讯 (记者 唐佩阳)美国东部时间15日中午12时30分(北京时间16日凌晨1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将发布一个“震惊全人类”的爆炸性新闻——这条消息昨天经名为“中国新闻周刊”的微博VIP用户发布后,即引发网友热议。然而,有科普组织出面澄清并指“某些媒体用词夸大”。该消息发布5个小时后,“中国新闻周刊”再发微博,表示更正和抱歉。(新快报)

微博爆料震惊中国网友

这条短短数百词的英文媒体公告发布于本月10日,但引起中国网友关注却是在昨天。昨天下午16时38分,“中国新闻周刊”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即时新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网站今天突然宣布,美国时间明天11月15日(北京时间11月16日)将宣布一则足以让全人类震惊的消息。”并附上了英文原文的网址。



NASA外星人NASA发现外星人真相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6 13:48 | 只看该作者
据美国宇航局网站报道,美国东部时间11月15日下午12点30分(北京时间11月16日凌晨1点30分),美国宇航局宣称,科学家通过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在距地球5000万光年处发现迄今最年轻的黑洞,这个黑洞仅诞生30年,它对于人们研究黑洞婴儿阶段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机会。

领导这项研究的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研究中心的丹尼尔-帕特诺德(Daniel Patnaude)说:“如果我们的解释是正确的,这将是迄今为止观测到的距离地球最近的新生黑洞!”

科学家称,这个最新发现的年仅30岁婴儿黑洞是超新星SN 1979C的残骸物质,该超新星位于M100星系,大约距离地球5000万光年。基于1995年至2007年的观测数据,科学家推断这个年轻黑洞的成长是超新星SN 1979C或者一个双星系统提供“营养成份”。

超新星SN 1979C首次被观测是1979年,由一位业余天文学家发现。科学家认为SN 1979C是由一颗质量是太阳20多倍的恒星坍塌后形成的。之前在遥远宇宙区域发现的新黑洞是在伽马射线暴(GRBs)中发现的,然而SN 1979C截然不同,这是由于它非常接近地球,属于超新星类型,不可能与伽马射线暴有关。科学家基于该理论预测宇宙中存在着更多的黑洞,它们形成于恒星内核崩溃、未产生伽马射线暴的时期。

这个婴儿黑洞的30岁年龄与近期理论研究相一致。2005年,一项理论研究报告显示,超新星SN 1979C的明亮光线的能量来源于一个黑洞的喷射流,该黑洞喷射流不能穿透恒星的氢气包裹层形成伽马射线暴。这项研究结果与SN 1979C的观测结果十分相符。

黑洞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超大质量恒星如何爆炸,它们爆炸最终会使残留物成为黑洞或者中子星。目前,银河系和其它星系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黑洞。

此前曾有媒体大肆宣称NASA此次宣布的发现“足以震惊全人类”,引发网友广泛关注。

名词解释:黑洞

黑洞不让任何其边界以内的任何事物被外界看见,这就是这种物体被称为“黑洞”的缘故。我们无法通过光的反射来观察它,只能通过受其影响的周围物体来间接了解黑洞。虽然这么说,但黑洞还是有它的边界,即“事件视界”。黑洞是死亡恒星的剩余物,是在特殊的大质量超巨星坍塌收缩时产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6 13:48 | 只看该作者
NASA外星人NASA发现外星人真相

尽管NASA的媒体公告原文并无提及“足以让全人类震惊”的字眼,但截至昨天21时15分,这条微博的转发次数已超过3.4万人次,评论近8000条。

微博网友纷纷对这一“大发现”进行猜测,有人联想到不久前风靡全球的灾难大片《2012》,有人猜测是发现了外星飞船,有人认为是逼近地球的巨大陨石,有人则宣布自己的火星人“真实身份”——绝大部分评论纯属恶搞,但也有少数网友表示了担忧,“不知道会是什么,感觉挺恐怖的”。

到昨天21时30分,“中国新闻周刊”发布“更正并抱歉”启事,称“今日该条消息中,‘足以让全人类震惊’乃媒体评述,并非原文内容,如对阁下情绪造成影响,敬请谅解”。

真相

NASA媒体公告确有其事,但真实内容如下——

钱德拉X射线太空望远镜发现“不寻常物体”

“发自华盛顿——NASA将于11月15日,即周一美国东部时间15日中午12时30分召开新闻发布会,就钱德拉X射线太空望远镜在我们临近宇宙空间发现一个不寻常的物体进行讨论。这场新闻发布会将在位于华盛顿的NASA总部电视演播室进行现场直播。参与这次研究的科学家将现身发布会回答提问,他们分别是乔恩·莫斯(JonMorse),来自NASA华盛顿总部天体物理学分部;金伯利·韦福,来自NASA马里兰州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亚历克斯·菲利彭科,来自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



NASA外星人NASA发现外星人真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6 13:48 | 只看该作者
NASA外星人NASA发现外星人真相

网友恶搞:让我们友爱地欢迎外星人

●悲观派

“完了,外星人马上要入侵地球了。”

——网友“通全”

●友好派

“我觉得不是,要真是2012不会宣布,宣布了这个世界就乱套了,所以肯定像电影一样压到不得不说的时候才说。所以……让我们友爱地欢迎外星人~”

——网友“囧人周思璐”

●花痴派

“我的梦上情人,他是一个盖世星人,我知道有一天,他会穿着金甲宇衣、坐着五彩祥云号来娶我……我猜中了他的身份,却没猜中这时间……明天NASA会宣布这个喜讯,求祝福。”

——网友“重庆时报江静”

●淡定派

“外星人真来了也先去纽约,这么多年电影啥的别白看了。”

——网友“美剧狂人”

●煽风点火派

“据NASA一官员透露:自2004年起,太阳附近相续出现外星舰队,其中一超级庞大的外星系飞船正停靠在金星和水星之间的地方,目标朝地球而来,NASA紧急通知全球的天体物理学家,哲学家,教会以及社会研究学者,秘密在2008年研讨此物体对地球人类社会的影响。在一系列观察后确认对方并无敌意。” (出处不详)

●及时享乐派

“嗯,今晚食好嘀玩好嘀。”

——网友“VL33”

靠谱推测

NASA发现近地最年轻黑洞

微博上不少带V的科普组织也开始关注这一消息,包括“科学探索”等都纷纷跟帖发表看法。

“黑洞的确是一种令人觉得神秘的天体。但就目前的信息,这个发现似乎不足以震惊全球,对专业领域的科学家而言或许是个意外发现。某些媒体的用词过于夸大了,而且发布会也不是突然宣布要开的,早在10日NASA就已经预告过。”“科学探索”在微博上连发几条微博表示看法,并援引尚未正式公布的钱德拉X射线太空望远镜官网的公告称,“要公布的新天体应该是我们(银河系)附近最年轻的一个黑洞”。

“科学探索”在微博上贴出包含该页面源代码的截图,源代码显示有“ChandraPressRoom ::NASAFindsYoungest Nearby Black Hole ::15November”字样,这段英文意为“钱德拉新闻发布会NASA发现距离地球最近的最年轻黑洞11月15日”。

本报记者多次试图登录钱德拉X射线太空望远镜官网(http://chandra.harvard.edu),页面因“连接太多”而出错无法打开,但网页标题确实显示为“Chandra Press Room ::NASAFinds Youngest Nearby Black Hole ::15November”。

另据事先曾成功登录该网页的网友称,这个黑洞距离地球5000万光年。

新快词典

黑洞

所谓“黑洞”,是引力场很强的一种天体,就连光也不能逃脱出来。由于黑洞中的光无法逃逸,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黑洞,但可以通过测量它对周围天体的作用和影响来间接观测或推测到它的存在。

发现者

造价103亿元的太空望远镜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1999年7月23日升空,把钱德拉X射线太空望远镜送到了太空,目的是帮助天文学家搜寻宇宙中的黑洞和暗物质,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它的造价高达15.5亿美元(约合103亿元人民币)之巨,加上航天飞机发射和在轨运行费用,项目总成本高达28亿美元(约合183亿元人民币)。它是迄今为止人类建造的最为先进、也最为复杂的太空望远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11-16 17:09 | 只看该作者
都是DT惹的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浙ICP备11026473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