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查看: 6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英语翻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2 14: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我喜欢查尔斯•巴克利,就像他是我的亲兄弟一样,而且除了比赛中在篮板下彼此冲撞的时候(我在犹他爵士队;他在菲尼克斯太阳队),我们是很好的朋友。我们的爱好不一定完全相同:查尔斯酷爱高尔夫球,要是可能的话他中场休息时都会打,我却认为把优良的牧地造成高尔夫球场是浪费。而我们能很好相处的一个原因是,我俩都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不管别人会怎么想——这也意味着我们时常会意见不一致。
有一个例子能说明我的意思:我不同意查尔斯在他做的耐克广告中说的话。在那则广告里,他强调说:“我不是一个行为榜样。”查尔斯,你完全可以否认自己是行为榜样,但是我认为这不是自己可以决定的。我们没想要做行为榜样,而是大家要我们做。我们唯一能选择的是做一个好榜样还是做一个坏榜样。
我认为成了著名运动员后,我们不能只接受随之而来的荣誉和金钱,却拒绝承担作为榜样的责任,或者没有意识到孩子们、甚至一些成年人正关注着我们,期望我们树立起一个榜样。我的意思是,首先为什么我们能有机会做广告呢?因为有人会以我们为榜样,他们买某种运动鞋或某种麦片,(仅仅)因为我们在用这些东西。
我喜欢成为榜样,并努力去做个好榜样。但这并不是说我总是做得很好。我决非圣贤,我会犯错误,而且有时还会做一些非常幼稚的事情。我并非每天早上醒来都具备了做榜样的好心情。有些日子,我并不想同遇见的每个球迷都摆姿势合影,不想抱起婴儿拥抱、亲吻(无论他们有多可爱)。处在这种时候,我就尽量避开公众。
但做个好榜样并不需要十全十美,而且人们也不应该期盼完美。如果由我来判定一个篮球运动员是否是个好榜样,我想知道的是:他在球场之外,是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他自己付出了多少时间或金钱去帮助那些敬仰他的人?他显示出一个优秀者应具有的诸如诚实、毅力这些品格吗?但我不会问他是否以我的那种方式生活,或者是否以我处理事情的方式来应付每一个局面。
查尔斯在他的广告中所说的有一点我赞成,那就是“我能扣篮并不意味着我应该养育你们的孩子。”
但是,有时家长们也需要一点帮助。如果父母能对孩子说:“你想想卡尔•马龙、斯科蒂•皮蓬、查尔斯•巴克利或大卫•罗宾逊会那样做吗?”有时候,这是很管用的。如果有人这样提到我的名字,对我来说是一种荣誉。当然,父母应该成为自己孩子的行为榜样。然而实际情况是孩子们有许多其他的行为榜样——老师、电影明星、运动员、甚至其他孩子。作为运动员,我们不能取代父母,但是我们能协助他们去加强和巩固他们努力教给孩子的那些思想。
父母们一定不能做得太过火。他们有时把我们奉若神明,使我们感到是在走钢索——在这么细的钢索上我们最终必定会摔下来。这不是一件让我感到特别自豪的事:在犹他州曾经有孩子家长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要知道,卡尔,我们全家都对你崇拜得五体投地,在我们家里,我们把你的照片和基督画像一起并排挂在墙上。”这就太过分了。难怪有些运动员不愿做行为榜样。谁会愿意被拔得那样高呢,那是能达到的标准吗?设想一下,有人把你真人大小的照片挂在墙上,而且每晚睡觉前都要对着你的照片倾诉一番,这是很可怕的。
时刻处在公众的注视之下有时令人难以忍受。我十分同情迈克尔•乔丹,他不得不对付有关他赌博的负面报道。我想大多数人都无法想象,分分秒秒、日复一日都被如此密切地注视着是什么滋味。曾经有人对我说,我个人的情况还不至于那么糟,因为出了犹他州就没人认识我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自从我作为梦之队的一员参加了奥运会的比赛后,我无论到哪里都会成为人们注意的中心。这有时使人受到很大的限制。例如,我有好几次想买一辆哈利-戴维森牌的大摩托车,骑着它逛逛街。首先爵士队会大发雷霆,说这太危 险。其次,每个人都会盯着我,看我是否戴了头盔,是否按照限定的速度行驶,是否安全转弯,不一而足。一旦我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就会有人说:“这给其他骑摩托车的人树立了个什么榜样啊?”
但是,做一个行为榜样的好处要多于坏处。想到某个孩子决定在学业上再做一番尝试而不是辍学,或者碰到有人向他兜售毒品时,能从毒贩子身边走开,而这其中也有你的一小部分功劳时,那种感觉好极了。
但是我要鼓励父母们去做一件事,那就是提醒他们的孩子无论他们敬仰哪位运动员,十全十美的人是没有的。这样一来,如果孩子们心目中的英雄犯了错误,他们就不会觉得世界末日到了。
我决不会因为某个人说了心里话而批评他。如果查尔斯认为他自己不是个行为榜样,这是他的权利。但我认为他是一个行为榜样,而且是一个好榜样。如果他能戴上NBA的冠军戒指,我也许会把他当作我自己的行为榜样。



2,在说不定的某个时候,我们大家都曾充当过疑病症患者的角色,只凭一些轻微的症状便怀疑自己得了某种可怕的病。有的人只要一听说一种新的疾病,就会去检查,看自己是否可能患了这种病。然而,对疾病的恐惧并非我们唯一的恐惧。同样,患病的危险也并非我们唯一会遇上的危险。现代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威胁,诸如对我们生命的威胁,对我们平和心境的威胁,对我们家人的威胁,对我们未来的威胁。从而产生了好些问题,我们不得不问自己:我买的食品安全吗?给孩子们的玩具会伤害他们吗?我们家的人是不是不该吃熏肉?我度假时会不会遭抢劫?我们的疑虑就无休止地增加。
对生活中风险的担忧与疑病症有相似之处;二者的恐惧或忧虑皆起因于信息不全面。
但二者之间也存在一个明显的差别。疑病症患者通常可以求助于医生,以便澄清疑虑——要么你得了你所怀疑的疾病,要么你没得。但当涉及到其他形式的风险时,事情就要困难得多,因为对许多风险来说,情况并不那么简单。
风险几乎总是一个可能性的问题而无确定性可言。你也许会问:“我该不该系安全带?”如果你坐的车要与其他车正面相撞,那当然该系安全带。倘若你的车侧面被撞因安全带装置遭破坏而被困在车里,无法挣脱,那怎么办呢?这是否意味着你该再花些钱在车内安一个保险气袋呢?同样,在正面相撞的情况下,保险气袋完全可以救你一命。但是,万一正当你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保险气袋突然意外充气膨胀,从而导致了本来绝不会发生的事故,那又该如何是好?
上面说的这一切,只是从另一角度说明我们所做的事没有一件是百分之百安全的。
有些风险——常常是潜在的重大风险——与我们的每个业余爱好、所做的每项工作、所吃的每种食物有关,换句话说,与所进行的任何活动有关。但我们又不能,也不该因危险存在于我们将要做的每件事,而变成战战兢兢的神经症患者。有些活动是比其他活动更危险。关键在于要让自己了解相应的风险,然后相机行事。
例如,两车相撞时,大车总的说来要比小车安全些。可究竟能安全多少呢?答案是这样:在一起严重的车祸中坐小车丧生的可能性是坐大车的两倍左右。然而,大车通常比小车贵(并且消耗更多的汽油,由此给环境带来了更大的风险!)。那么我们该怎样确定什么时候值得为降低风险增加花费呢?例如,避免风险最保险的做法也许是去买一辆坦克或装甲车,从而把撞车时死亡或受伤的风险降到最小。然而,即便你买得起,这笔额外的费用以及忍受坦克或装甲车所带来的不便是否值得呢?
在我们尚不知所涉及的风险程度之前,我们还无法回答这些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衡量风险程度呢?有些人似乎认为答案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数字。例如,我们知道每年大约有25,000 人死于车祸。相比之下,每年只有大约300人死于矿山事故和灾难。这难道就意味着乘坐汽车要比采矿危险得多吗?未必。事实是,在美国每年大约有两亿人经常性地以车代步;而大概只有70万人从事采矿作业。我们评估一种风险时,所需要的有关数字是一个比率或分数。该分数的分子告诉我们在某个特定时期由于从事某种特定活动而丧生或受伤的人数;其分母告诉我们在这一时期从事这种活动的总人数。这样,所有的风险程度都是由比率或分数表示,其大小介于0(无风险)到1(完全风险)之间。
通过把所有风险都简化为这种比率或分数,我们便可以开始比较不同种类的风险,如比较采矿与乘坐汽车。这个比率越大,也就是说它越接近1,那么有关活动的风险就越大。在刚才讨论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用每一活动中死亡的人数除以参与该活动的总人数,从而找出汽车旅行与采煤的相对安全性。此处,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乘坐汽车旅行的风险是每一万人中大约有一人丧生;而就采矿而言,其危险程度是每一万矿工中大约有四人死亡。所以,尽管在车祸中丧生的人远比采矿要多,其实后者的风险是前者的四倍。这些比率使我们能够对毫不相干的活动或情形的危险性加以比较,即便差别如苹果与橘子那样大也能比较。如果你反对冒险,你就会选择风险比率较小的活动。如果你无所畏惧,那么你往往会对高比率不太在乎,除非它们大得令人难以承受。
我们一旦明白了风险是永远无法从任何情况中完全去除的,因而就没有绝对安全的事,我们也就会明白问题的关键不是要彻底避免风险,而是要理智地管理风险。风险管理需要两大要素:常识以及与我们可能要承担的风险的性质和程度相关的信息。



3我们这些教师对于在你们身上取得的教育成就一点都不感到自豪。我们培养你们去适应的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世界——事实上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在这里度过的四年时间里,你们一直以为失败是不会留下任何记录的。要是学得不好,一个最省事的办法就是中途退出(不修这门课),在布朗大学你们学会了这一点。但是,从现在开始,在你们要涉足的世界里,失败是要给你留下疤痕的。知难而退也会使你变成另一个人。走出布朗,知难而退的人绝不是英雄。
你们可以跟我们争辩,说服我们为什么你们的错误不是错误,为什么平庸的作业是优秀的,为什么你们会对普普通通并不出色的课堂报告感到骄傲。回想一下,毕竟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在你们所学的大部分课程中都得了高分。因此,在这里分数并不能作为区分优秀学生与学业平平的学生的依据。但是,今后,在你们所要去的世界里,你们最好不要为自己的错误辩护,而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假如你们要求得到你们不该得到的表扬,诋毁那些不给你们表扬的人,这是不明智的做法。
多年来,我们创造了一个完全宽容的世界。这里所要求于你们的仅仅是一点微不足道的努力。当你们没有按约定的时间赴约时,我们就再约时间。当你们没有按期交作业时,我们装作不在乎。
更糟糕的是,当你们的言谈枯燥无味时,我们却装作你们说的是重要的事情;当你们喋喋不休、不知所云时,我们认真倾听,似乎你们说的东西事关重大;当你们把根本没有花心思写的作业扔到我们桌上时,我们不仅拜读,甚至批改给评语,好像值得为你们这样做似的。
当你们犯傻时,我们装作你们聪明过人;当你们老生常谈、毫无想象力、平平淡淡时,我们却装作像在听什么美妙绝伦的新鲜事情一样;当你们要不劳而获时,我们拱手奉上。所有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
对这一切尽管你们可以想入非非,但我们决不是因为想要讨你们的欢心,而是因为我们不想让你们来啰唆。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作假:微笑,让你们轻轻松松都得B。
在这一类的演说中人们往往习惯于引用,在此让我来引用一个你们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人的话,这个人是拉特格斯大学的卡特•A.丹尼尔教授。
他说:“大学毁了你们,让你们阅读那些不值得一读的论文,听那些不值得一听的评论,甚至要去尊重那些无所事事、孤陋寡闻、极不文明的人。为了教育,我们过去不得不这样做,但是今后不会有人再这样做了。在过去的50年中,大学使你们丧失了得到充分培养的机会。由于大学成了一个轻松、自由、包容、体贴、舒适、充满乐趣、好玩的地方,它没有对你们尽到责任。但愿你们今后好运。”
这就是为什么,在今天进行毕业典礼之际,我们没有任何可引以自豪的东西。
哦,对了,还有一点。尽量不要像对待我们那样去对待你们的同事和老板。
我的意思是,当他们把你们想要但不是你们应得的东西给了你们时,要善待他们,不要侮辱他们,不要在他们身上重演你们与父母之间的那种糟糕的关系。这一切,我们也都忍受了。正如我刚才所说的,这不是为了讨你们的欢心。有一些年轻人只能在同龄人的眼中找到自我,是一些愚昧无知的人,竟然肤浅到以为教授们关心的不是教育,而是自己的人缘。实际上,很少有教授在乎这类年轻人是否喜欢他们。我们容忍这一切,只是为了摆脱你们。摒弃我们在教学中给你们造成的这些假象,投身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吧。




4,在“永远不会听到的毕业典礼演说”中,雅各布•诺伊斯纳认为,大学经历使得我们认为:“失败不会留下任何记录”(第一段),而成绩是很容易取得的。在诺伊斯纳看来,大学并不是一所很好的着眼于将来生活的预备学校,因为它为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世界”而培养我们(第一段)。
毫无疑问,诺伊斯纳在发表这么强烈的论点之前,该对大学生活的实际情况做更进一步的审视。他完全无视学生们为了学业成功而经受的一切压力与艰辛。大学生活根本就不是他所描绘的那样。
大学难道真的像诺伊斯纳所说的那样,没有让我们为现实生活作准备吗?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难道无助于我们了解现实世界的吗?这些问题都是在思考诺伊斯纳所说的话时涌现到我的脑海中的。我认为他完全错了。对我们许多人来说,大学时代正是我们开始独立,自己做重要决定,并对这些决定负责的时代。在大学里,我们必须学会计划时间(还包括计划用钱!),学会容忍(否则,住在一个拥挤的三人间里,我们会无法过下去的)。我们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相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彼此加深了解。如果这些对现实世界是没用的,那我可不知道什么才是有用的。
诺伊斯纳认为,在大学里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使我们认为“失败不会留下任何记录”,因为据称我们犯了错误可以轻而易举地不受惩罚。我要告诉他的是:要是你考试不及格,你就不能再考,或者即使老师明知你一辈子都会恨他,他也不会抹去你的成绩。要是你中途放弃了某一门课,下学期你就得多修课。要是你有几门课的成绩很低,就几乎不可能进入一个好的研究生院。要是你好几门课的平均积分点不够高,那你就得不到学位。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来临时,没有人能够逃避。当学习紧张时,本来刻苦学习的人也得更加努力学习,因为大学并不像诺伊斯纳所认为的那样,会给失误提供“省事的”解决办法(第一段)。大学不是一个“宽恕一切的世界”,当“最后期限”已过,或者没有按要求的时间完成作业时,老师们也绝不会“装作不在乎”(第三段)。
对于我来说,生活在一个拥挤的三人间里,期末考试前只有一天时间看书,繁重的阅读任务,论文,还有集中在一个星期里进行的期中考试,这些可不是我心目中的“轻松、自由、包容、体贴、舒适、充满乐趣、好玩”(第六段)。

[s:49]  [s:49]  [s:49]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浙ICP备11026473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