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舟山商校校长 杨勉
1973年1月,中共舟山地委任命我为舟山地区商业局副局长兼舟山商业学校党支部书记。舟山商校前身是创建于1965年的舟山供销合作职业学校,校址在普陀山,开设财务会计、农副产品采购两专业,当年从舟山地区招收99名初中毕业生入学。1966年5月,省供销社并入省商业厅,学校改名为浙江省舟山商业学校,改属地区商业局领导,由副局长许天英兼任校长,贾书绅任党支部书记。接着“文革”开始,学校停课。1968年12月,两班学生分配工作,学校处于停办状态。1972年以后,上级拨款4.8万元。连接毗邻的弥陀庵,整修扩造校舍,建造蓄水设施,购置发电设备,建造篮球场。动员原有教师到校任课。抽调商业部门骨干来校任教,积极准备招生办学。
1974年7月12日,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建立全日制的浙江省商业学校,由省商业局主管,地区商业局代管。9月,地委批准建立学校革命委员会,由我兼任主任,贾书绅 、翁晓忠任副主任。10月,从舟山、宁波、绍兴三地区招收100名工农兵学员,学习商业财务会计专业。普陀山虽是闻名遐迩的风景区,但当时尚未整修开放,基础设施较差。学校又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师生生活较为艰苦。开学后,教学、生活、交通都遇到具体问题,幸有多方热心帮助,使学校能够如期开学。以后,省商业局又多次拨款建造教工宿舍,改建教学用房,增添生活设施,调给中型货车,缓解交通运输。上级又从浙江商校、舟山师范、商业部门和普通中学调配老师,学校也选择毕业生培养教师,逐步加强师资力量,学校领导、教职工与学生同住校园,同吃食堂,共同学习,教学相长,一起劳动,改善环境,朝夕相处,沟通思想,增加共识。在生活上多方照顾学生,几位教师的家成为学生改善生活的地方。经常组织学生参加附近驻军的文体活动,调剂师生生活。学校十分注意交通安全。尽力帮助学生解决乘车、乘船的具体困难,如遇大风,学校多次派人到沈家门、宁波码头接待安排。学校关心爱护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形成了团结互助,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教学中比较重视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学商劳动,取得商品经销、记账理财的感性知识。专业教学中邀请各商业企业会计讲课,介绍财务会计实际运作情况,增加学生的实际应用知识。同时强化学生计算技能和文字书写的练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经过几年努力,使学校有一定办学规模 ,教学质量明显提高。1977年,省商业局决定学校增设商业经济专业,面向全省招收高中毕业生。1980年,全省商业学校调整专业,省商业局决定我校停办商业经济专业,增加财务会计招生。
根据舟山渔场柴油用油量大,并建有多种类型油库的特点。1975年1月,省商业厅决定学校增设石油储运专业,从在校的财务会计专业学生中动员50名改学石油储运专业,并决定在定海港浦建立教学点,利用地区油库的条件实施专业教学。1975年上半年,石油储运专业7401班转到港口浦石油库办学。学生住工棚,教师住民房,食堂搭伙,仓库上课。教学、生活条件很是艰苦。暑假在煤场建造校舍,以安置当年新生。1976年,省燃料公司帮助学校建造教学用房275平方米和油品化验室,省商业厅又拨款建造食堂,使学校有了教学生活用房。1977年以后,省商业局又多次拨款建造了教学办公用房,学生、教工宿舍和生活设施,共2000余平方米,并建造篮球场600平方米。学校校舍简陋,地处山坡,场地狭小,生活条件仍较艰苦。学校干群、师生和同学之间关系融洽,互帮互学,奋发进取。1979年下学期,定海港口浦因煤场严重塌方,校舍移地拆建,石油储运7704班转到沈家门半升洞油库办学,借用部队营房学习,教学、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石油储运专业创办初期,学校既无专业教师,又缺专业教材。全靠省燃料公司领导的关心支持,把办好石油储运专业作为公司的任务来抓,具体安排省燃料公司、舟山燃料站和中国燃料公司上海采购站的专业技术骨干多次来校讲课辅导、指导实习。有些专业技术课就到油库现场由专业技术人员做示范操作,技艺讲解,使师生受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教学,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在学习专业课之前,先组织学生参加油库劳动,实际体验油品收发,管道维护、水电管理、计量化验等工艺流程的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使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专业教学中又组织学生参观镇海炼化厂及其储运设施,增加炼、储运的基础知识。毕业实习后,还邀请省石油公司和上海石油站对学生进行油品化验、油品计量的考核,发给技能证书。学校积极选送教师到华东石油学院等院校进修培训,掌握专业课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教法,与省燃料公司专业技术人员一起,编写讲义、教材,并逐步担当专业课的讲课辅导和试验指导工作。
在努力办好中专教育的同时,学校重视开展商业、石油系统的干部职工培训教育。自1975年5月开始,先后举办了多期财务会计培训班和县商业、石油公司经理学习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学校专业教师得到锻炼提高,也促进中专教学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