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查看: 4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6十佳大学生榜(7)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0-7 12: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徐本禹:用爱心点亮心灵

我愿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愿意无保留地反射给别人
                                                   ——徐本禹
2006年5月15日上午,初夏的华农校园阳光明媚,绿树葱茏。身穿红色体恤衫的徐本禹挟着书本与同学们边走边谈,他略带黝黑的脸庞始终洋溢着青春的笑容。这位到贵州山区义务支教两年而感动中国的大学生回到学校读研究生已快一年了,或许山区的尘埃和泥土气息在他身上已慢慢消退,然而他的心却留在了大山深处。他爱心点亮心灵,用知识回报社会的行动正在影响着千千万万的当代大学生。


  让我们追溯一下他的人生轨迹吧……


  校园内的甘露


  徐本禹出生在山东聊城郑家镇前景屯村一个贫寒农家。1999年初秋,当他揣着大学录取通知书,走进梦寐以求的华中农业大学校园时,心里是忐忑的、茫然的。他知道知识可以改变贫穷,却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念完大学。


  新生军训结束的时候,已是秋冬之交,空气中弥漫着阵阵寒意。同学胡源的父母来学校看望儿子,见徐本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训服,就把胡源的两件衣服送给了他:“天气冷了,别冻着。在生活方面有什么困难就跟我们讲。”当时,徐本禹捧着暖暖的毛衣,眼眶湿润了。一瞬间,他感到自己是一滴那么渺小却又是那么温暖的水珠。他后来回忆道:“当时我知道无论说什么都是苍白无力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爱心传递下去,用自己的行动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其实,徐本禹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早已被学院的领导和老师看在眼里,挂在心里。不久,学院将他列入特困生进行帮扶,为他安排了一个打扫楼道的勤工助学岗位。当他领到第一笔勤工助学报酬时,他感到自己是一个可以养活自己的人他从领到的50元报酬中取出7元钱买了两斤瓜子跟同学共享劳动的收获,剩下的43元钱捐给了希望工程,用来资助山东费县一个叫孙姗姗的特困小学生。


  从得到第一笔勤工助学报酬开始,徐本禹就不断得到党团组织和老师同学在经济上、生活上、思想上、学习上的帮助。这些爱的甘露滋养了徐本禹的心灵,他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说:“别人帮助了我,我一定要帮助别人”,“别人给了我一碗饭,我要还别人一碗肉”!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于是,我们不断看到感人的爱心传递。2000年的春天,学校发给他400元特困补助,他拿出200元钱捐给了“保护母亲河绿色希望工程”,还把100元钱捐给了山东聊城师范学院一名特困生。2001年3月,徐本禹因向“保护母亲河绿色希望工程”捐款,成为了湖北电视台《幸运地球村》节目的嘉宾。香港凤凰卫视的主持人许戈辉了解到他是特困生,就在节目录完后给了他一个信封。坐在回校的公交车上,他打开一看,里面有500元钱。他后来说:“我无法说出我当时的心情,自己给予社会的是那么少,社会给予我的却是那么多!”回到学校后,他把其中的200元钱给了班上一名家庭条件很差的同学,100元寄给了山东聊城师范学院那个他曾资助过的特困生,100元钱寄给了湖北沙市孤儿许星星。


  徐本禹在大学期间究竟帮助过多少人,连最了解他的老师和同学都说不清。辅导员陈曙说:“他还为别人献过血,捐过骨髓,他做的过好事,我们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


  2002年4月17日,经贸学院学生党支部通过讨论,决定吸收徐本禹为中共预备党员。他当场流下了眼泪。他说:“我一定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我的班集体和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要向优秀党员学习,争做优秀党员!”


  阳光下的诺言


  2001年12月一个晴朗的周末,徐本禹像往常一样乘公交车穿过繁华喧嚣的街道,从武昌去汉口做家教。在做家教的过程中,他不经意地读到《中国少年报》上一篇报道《当阳光洒进山洞……》:


  “当阳光洒进山洞,清脆的读书声响起,穿越杂乱的岩石,回荡在贵州大方县猫场镇这个名叫狗吊岩的地方。这里至今水电不通,全村只有一条泥泞的小道通往18公里外的镇子,1997年,这里有了自己的小学——建在山上的岩洞里,五个年级146名学生,三个老师……”读着读着,徐本禹哭了。他想起在乡村小学教书的父亲,想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觉得这一切是那样熟悉,又那样陌生。


  我要去贵州帮助他们!这个念头冒出来就再也遏制不住。他向辅导员陈曙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在学校支持下,2002年6月,徐本禹同另外四个同学组成了赴贵州社会实践小分队。他们顶着酷暑走遍武汉三镇,募集到了三大箱衣物、一大捆图书和500元钱,踏上了去贵州山区的征程。经过辗转和颠簸,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周围山寨的村民知道大学生支教队要来,特地把崎岖的山路重新修整了一遍。到达狗吊岩村,行李还没有整理好,徐本禹就直奔魂牵梦绕的岩洞小学。他后来写道:“当我走进岩洞时,我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岩洞里的教室仅仅是用两堵一人多高的墙隔开的,中间是过道,南边是一、四年级复式班,北边是六年级,一、四年级的黑板是用两根棍子搭在岩洞上,然后在棍子上搭了一块木板作黑板。这边上课,另一边可以很清楚地听到。如果不是亲眼看到,无论怎么也想不到这里的条件会如此差。”


  二十多天的社会实践一晃就结束了,徐本禹要回校继续他的学习。狗吊岩的孩子们拿着自制的小红旗簇拥在他身旁,把煮熟的鸡蛋塞进他的背包。他们舍不得徐老师。他们一直把他送到十几里外,每个孩子都流下了眼泪,他们不停地问:“徐老师,你还会回来吗?”


  徐本禹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他没有告诉孩子们,他正在准备考研究生。面对孩子们的眼神,他感到自己有一种无法回避的责任。他大声告诉他们:“明年我毕业了一定回来教你们!”


  他的声音在洒满阳光的山谷中久久回响。就这样,这个贫困大学生向孩子们许下了他的诺言。“有的人一辈子收获不了一滴眼泪,可这一个暑假,我几乎每天都被感动包围,收获着泪水。”孩子们的泪水就像山泉沁进了徐本禹的心田。他知道,总有一天会长出新芽的。


  从岩洞小学回到学校,他强迫自己不再去想那些孩子,成天埋头复习,准备考研。2003年春天,美丽的校园鸟语花香,一派生机。徐本禹以372分、专业第二名的好成绩考上了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四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变成了伸手可及的现实!当天晚上,他平生第一次失眠了。他突然发现,自己面临着两难的选择:是满足自己和父母的愿望,还是实践自己向孩子们许下的阳光下的诺言?


  经过一整夜的思索,第二天,他找到学院领导:“我要申请保留研究生学籍,去贵州义务支教两年!”学院领导望着面前这个神情恳切的山东小伙子,却不知该如何回答。因为在华中农大历史上,还未曾有过这样的先例。


  晚上,徐本禹沿着运动场跑了一圈又一圈,跑累了,就在草坪上躺下来。就在他看见头顶被繁星缀满的天空的一瞬间,他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即使读不成研究生也要去岩洞小学当一名支教老师。他一跃而起,到电话亭给父亲打了一个电话,鼓足勇气对父亲说:“我不想读了,我想去贵州当一名志愿者!”在电话的那一边,父亲很失落地叹了口气,默默地挂上了电话。徐本禹后来写道:“我非常理解父亲当时的心情,但我想父亲一定会支持我,因为儿子的选择是正确的。我对山区的孩子许下过诺言,我说了就一定要做到!贵州山区太贫穷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化作一种力量,驱使着我无论如何要再一次走进岩洞小学。”


  当时,徐本禹并不知道,学校已经开会研究了他的申请。学校认为,徐本禹的选择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可贵精神,支持他、帮助他,则是大学应当履行的职责。学校决定为徐本禹保留两年研究生入学资格,并在他义务支教期间为他提供必要的经济资助。


  当辅导员把学校的决定告诉徐本禹时,他流下了感激的眼泪。


  2003年7月16日,徐本禹带着社会各界捐赠的3000册图书和几大箱衣服登上列车,去实践他阳光下的诺言。随行的还有7名大学生。临行前,徐本禹从自己刚获得的6000元国家奖学金中拿出2400元交给辅导员崔蜜蜜老师,请她给自己一直资助的湖北沙市孤儿许星星每月寄100元作为生活费。
大山中的坚守


  2003年7月17日,徐本禹一行抵达贵阳。在武汉和贵阳两地新闻媒体的帮助下,他们顺利达到了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很快,这群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者发现现实远比他们想象的严酷得多。这里不仅物质条件十分艰苦,而且是一个没有电,不通车,不通电话和邮路,寄封信也要跋涉18公里崎岖山路的信息孤岛;一日三餐一成不变的包谷渣和酸菜汤,缺油少盐,难以下咽,不时还有苍蝇掉进碗里;成堆的跳蚤和臭虫不停往身上爬,咬得人浑身疙瘩,无法入睡……


  伙伴们一个接一个病倒了,继而一个接一个离去了。到8月1日,徐本禹发现,大山里就只剩下自己一个外乡人了。曾因为志愿者的到来飞扬着歌声笑语的山寨,现在又因为他们的离去变得寂静。


  文化差异造成的心理隔膜和话语障碍使徐本禹难以融入当地的环境。他觉得自己就像一只无助的蚕蛹,被孤独和寂寞紧紧包裹着。对从小吃惯了苦的徐本禹来讲,艰苦的生活并非不能忍受,而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才真正令他痛苦万分。没有人交流,没有人倾诉,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就拿出山外的来信和贴着亲人、同学照片的相册,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看,常常不知不觉流下眼泪。


  支教工作也远比他预计的困难。岩洞里的教室非常昏暗,上课时,老师的讲课声、学生的说话声交织在一起,在岩洞中共鸣,显得十分嘈杂。他每周要上6天课,每天上课时间8个小时。除了教语文、数学外,还要教英语、体育、音乐等。学生基础极差,对外部世界全然无知,写一篇200多字的作文有几十个错别字是很普遍的现象。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都很差,有时一个简单的问题讲了一二十遍他们还是不懂。


  更让他焦心的是那些旷课和辍学的孩子。贫困使乡村小学的入学率和巩固率极不稳定,孩子们随时可能辍学。每到课余或周末,他就要挨家挨户动员那些旷课和辍学的孩子回到课堂上去。2003年12月8日,天上飘着雨雪,十分寒冷。何福洋和他的弟弟何伟都没有来上课,徐本禹踏着泥泞,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他们家,问他俩为什么不去上学。“我们没有鞋穿。”何伟说,说完兄弟俩哭了起来。当徐本禹把目光投向他俩沾满泥巴的小脚时,心里一阵刺痛:我穿着皮鞋还冷,而他们却打着赤脚,他们怎么能够受得了啊!“你们想不想上学?”他问。兄弟俩使劲点头,哭得更厉害了。徐本禹给他俩布置了作业,然后返身跑回住所,拿了50元钱送去,让家人给他们买双鞋穿。


  在精神和物质双重匮乏的山村,他更多的时候感到自己是在挣扎。一次,徐本禹回到母校华中农业大学做了一场报告。他站在讲台上,拿着话筒的手在颤抖,嘴唇嗫嚅着,半晌说出了第一句话:“我很孤独,很寂寞,内心十分无助和痛苦,有几次在深夜醒来,泪水打湿了枕头,我感到自己快坚持不住了……”本以为会听到激昂的豪言壮语的同学们惊呆了,沉默了。许多人的眼泪夺眶而出。报告会的第二天,徐本禹只身一人悄然返回狗吊岩,回到他牵挂的孩子们中间。“只要跟孩子们在一起,我就会感到充实和快乐。”他说。


  2003年春,一直关心徐本禹的贵州团省委将他补入贵州省扶贫接力计划,他成了“体制内”的志愿者,每月得到400元的生活补助。但他节衣缩食,省出大半用来资助当地孩子和老乡。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岩洞中的小学因徐本禹的到来开始迅速发生变化。孩子们可以听懂普通话了,甚至可以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与人交流了。来上学的学生也多了起来,原来只有140人,现在超过了250人。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作文的篇幅长了,语句顺了,错别字也少了很多。数学参加全县统考,最高分原来只有83分,现在提高到99.5分。更让他开心的是孩子们有了越来越强烈的求知渴望,只要他走上讲台,一双双清澈透亮的眼睛就一眨不眨地望着他。


  2004年春天,大方县大水乡党委书记沈义勇邀请徐本禹去作报告。在开往大水乡的车上,沈书记告诉徐本禹,希望他能到大水乡支教。


  大水乡大石小学的校舍是一座有几十年历史的两层木楼,上面一层摇摇欲坠,其中一间是四年级教室,另一间门口挂着牌子:危险,不要靠近。老师们的办公室得低着头才能进去。在这海拔1600米的高原,冬天,风会像刀子一样穿透木板间拳头大的缝隙,割在孩子们和老师们的脸上。


  另一间教室用建筑工地常见的那种有红白相间条纹的塑料布搭起来,木板搭就的课桌和凳子随时可能倾覆,但孩子们似乎早就习以为常,趴在“课桌”上,眼神那么专注。


  这一切深深震撼徐本禹。他给学校写了三封信,引起了校党委书记李忠云教授极大关注。李忠云说:“要去人看看,要支持徐本禹,可以给点钱把小学的校舍修一修。作为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应该为西部基础教育做点事,这是我们的社会责任。”校长张端品教授接过话头说:“我们个人也可以捐点钱。”


  2004年6月26日,华中农大党委宣传部部长彭光芒等人来到了贵州省大方县。他们看望了徐本禹,考察了猫场镇狗吊岩小学和大水乡大石小学,深受震动。当他们在大方县的山路上颠簸的时候,他们又接到了华中农大校长张端品教授打来的电话。张校长说:“学校决定捐助8万元帮助徐本禹,用来为当地小学修建新校舍。”


  2004年7月11日是华中农业大学暑假的第一天。从贵州归来的彭光芒等把在大方县拍的照片选出100幅,配上简要文字,以《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为题发到了网上。仅仅几个小时的工夫,存放照片的服务器就因为访问量过大而发生堵塞,跟帖的数量急剧增加,不少热心的网友更是将这篇帖子整理后发到了国内外各大论坛。从发出帖子的7月11日到7月20日短短九天,这篇帖子在各个网站被点击总数就超过了百万!很多网友是流着眼泪读完这篇帖子的。他们在跟帖中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感动”。紧接着,从祖国内地到港澳台,从亚洲到欧洲,从北美到澳洲,要求捐款捐物的电子邮件雪片似地飞来。成千上万的网友在邮件中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意愿:因为徐本禹的故事而感动,因为感动而行动……


  爱心接力传递


  2004年12月25日,大水乡党委书记沈义勇来到华中农大,将一块写着“情系大水乡,科教泽后人”的匾交到校长张端品教授手中,以此表达全乡各族人民对学校培养出徐本禹,并积极支持和推进大水乡经济发展的感谢之情。华中农大召集专家教授为大水乡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徐本禹支教的效应由此得以扩展和放大。华中农大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决定授予徐本禹优秀共产党员和杰出大学生称号,并研究了徐本禹回校学习后如何进行后续接力的事宜。


  此前一周,即2004年12月19日,中共贵州省委书记钱运录专程来到大水乡,看望了徐本禹。钱运录对徐本禹说:“我也在华中农大学习过,我们是校友。”他热情赞扬了徐本禹,说:“徐本禹的精神,是无私奉献的精神。贫困地区缺乏人才,他能带头从大城市来到贵州边远贫穷地区支教,为青年知识分子树立了一面旗帜,给我们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带来了希望和信心。”


  不久,由华中农大捐赠8万元、贵州省教育厅拨款21万元、毕节地区教育局投资5万元、大方县政府拨款3万元,共计37万元的华农大石希望小学落成。由香港捐助12万元的大水乡凉井村半坡小学的修建工作也已展开。高潮村箐脚小学则得到了贵阳爱心人士的帮助,已破土动工。华中农大贵州支教基金收到国内外助学捐款20多万元,大水乡508名贫困学生获得援助。此外,价值25万余元的国内外捐助的衣物、文具、电脑、图书、课桌、体育器材等也已经送到当地。


  与此同时,爱心接力的传递也在华中农大校园展开。2005年7月12日,华中农业大学两名2002级学生曹建强、田庚奔赴贵州省大方县,接替徐本禹,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活动。“也许我们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的眼睛铺满阳光,但徐本禹点亮了希望,我们会义无反顾地接过爱的火把,因为爱,被期待着。”他们说。


  2005年8月,徐本禹结束了两年的支教生活,回到学校继续学习,他利用其他方式继续关心大山里的孩子。今年3月26日,他组织筹备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本禹希望小学和力力箐脚小学的20位师生来华中农业大学附属小学和水果湖第二小学观摩课堂听课,与武汉的小学教师交流教学经验。他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那些在贵州山区里默默奉献的代课老师们能够学习到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开阔眼界。


  他的心仍牵挂着大山里的孩子。5月11日,徐本禹在新浪网开通了博客,他介绍,“开通博客的目的是能够给外界和深处的大山各打开一扇窗:世界没有角落!”在新浪开通博客的不少名人在其博客中发文章回应,并发起向徐本禹捐书的倡议。一个将爱心和感动从网络延伸到生活中的活动正逐渐展开。


  这是一个需要感动并能够产生感动的时代。


  让我们重温一下2005年1月16日晚的情景吧 :徐本禹来到中央电视台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现场。全场掌声雷动,泪光闪闪。颁奖词这样写道:“在熙熙攘攘的城市里,他离开了;在贫穷的小山村,他到来了。他放弃了读研的机会,只为兑现一个对山区孩子的承诺,只为大山里那份深切的渴望。在大山深处,他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的眼睛充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如果说眼泪是一种财富,他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他点燃的火把,刺痛着我们的眼睛。我们为他的平凡而感动,为他的质朴而震撼。徐本禹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青年人的希望,中国的希望。”


  一位青年问题研究专家说:“徐本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他感动中国的根本原因就是:穷且益坚,自强不息;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回报社会,勇担责任。”


  中国需要这样的青年来感动。


  这样的青年一定能感动中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浙ICP备11026473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