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语四六级考试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孙复初老教授一再呼吁:“应该下决心把四六级英语考试停掉!”
“我从内心里反感标准化考试,完全违背了语言学习规律。”72岁的英文老教授皱着眉说,“那是对青年的摧残!”
“标准化考试从根本上违背了语言的学习规律”
面对这四六级红火景象,这位英语教授越发焦虑:“标准化考试跟语言学习,完全是两股道上跑的车。”
他常爱引用清华大学前副教务长在文章中讲到的一件事:两位中国外交官常年在美国工作,任满后带自己的孩子回国,插班上大二,这位长期在美国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做了一张现行的标准化英语试卷,竟然没考及格。
另一个例子是,北京一份著名期刊登载,有6位外教参加2005年高考的英语考试,平均得分71分(满分150分)。考后他们问媒体:“你们这是考英语吗?”
而那些能考130分、甚至140分的学生,在孙复初的班上,并没有表现出相应的英语应用能力。
他给大二、大三的学生开科技英语课。课上有时要求学生当堂翻译英文文章。这些文章,通常都是他从英美报纸杂志上选摘的科普文章或报道,全是通俗易懂的科技语言。
他发现:学生读文章读得很快,从段落句子中抓关键词,再把几个词一连起来,想当然地就蒙大体意思,并还能诌成一篇文章,可是却跟英文原文“牛头不对马嘴”。
孙复初连连摇头:“同学,这是翻译,不是创作啊!”
“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又不知找谁说理去。”孙教授苦笑着说,“不能怪学生,他们就是这么被训练的。否则,三四页的考卷怎么做得完,阅读理解看不懂,又怎么做题?”
他曾经会同清华大学几位教师与参加英语应试辅导后获得高分的学生座谈,学生告诉他,比如阅读理解部分,老师说看不懂没关系,可以用“分类法”、“排除法”等等,从给出的ABCD四个答案反推过去蒙。老师还为学生支招,如果实在不会做或者来不及答题,就一律填上C,选C蒙对的几率最高。
孙复初跟清华几位老教师还做了一个对比实验:把学生选对答案的试题,用另外的方法去考,或者让学生讲讲这些试题的意思。结果发现,许多题目学生根本没有看懂。
“标准化考试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反而“约束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有一次,孙复初看到一道选择题,觉得A和B答案都对。于是去请教当时的外语系主任。系主任也觉得两个答案都可以。他们又去请教外教,外教也持同样的看法。令孙复初不解的是,课堂上却非要把B否了。
“语言不像数学,一加一就等于二。语言那么多种多样,简练的语言、委婉的语言、隐讳的语言……一个意思可以有十几二十几种表达方式,为什么非要用僵化的方式来约束学生呢?”孙复初质问,“学生不会说自己的话,只会写与标准答案相同的话。”
去年2月,《南方周末》登出对孙复初的访谈:《标准化考试可以休矣》。
3月,一位从事教育测量研究的学者在媒体上发表了另一种观点:“如果有人用菜刀伤了人,需要追究的是用菜刀伤人的人的责任,而不该去责怪菜刀”。“四六级考试功大于过”,只是这把“菜刀”被误用了。
对此,孙复初很不认同。他说:“标准化最不适合语言教学。语言教学不能用标准化的思维,两者天然地冲突。”
他认为,标准化考试必然导致学生语言能力的下降。“有人说,中国学生汉语水平普遍下降,是由于英语的冲击,其实同样是因为标准化考试”。“标准化考试从根本上违背了语言教学的规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