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在学校附近看到几个背着牛仔包的人,若出来找工作状。不禁想起去年的一件事情和自己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在此贴出来,给大家一个警示。
牛仔包
11月18日上午,我在舟山市定海昌国路候车时,碰到一个50多岁的男子和一个20岁左右的女孩,大概是一对父女,俩人身上都背着一个大大的、鼓鼓的牛仔包。男子走到我身边,问道:“请问一下,老塘山码头怎么走?我有个老乡在那里,我们去找他。我是从沈家门走过来的,走了一天了。”听口音不像是浙江人。男子的脸是一张淳朴的“农民脸”,皮肤黝黑,嵌着一道道皱纹,嘴唇干裂,有几道裂缝还渗着血。这张脸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不禁心底泛起一阵酸。于是感慨着:从沈家门走到定海那要多久啊,哎……出来打工真是不容易啊。我使劲琢磨着老塘山码头怎么走。无奈自己也是外地人,只听说过老塘山码头,连大概的方位都不知道。于是一脸的抱歉说:“实在对不起,我也不知道,要不我帮您去问问别人吧。”“谢谢啦,你也是外地人啊?”“是的”。“我从沈家门走过来的,走了一天了,饭都没吃……”我又是一阵心酸。“小伙子,你行行好,给个吃饭的钱。”听到“行行好”这三个字,脑袋被敲了一下,经验似乎在提醒着我什么。但此情此景容不得我思量,手很自然地从口袋里摸出1块钱交到那只粗糙而有力的大手上。这只手又让我想起了老家的父亲。刚想后悔,那男子说了声谢谢已经朝前走了。
之后连续几天,那张脸和那只手常常浮现在我眼前,仿佛就是我父亲的脸和手。我深深地自责,当时口袋里明明有三个硬币,为什么只掏出一个呢?为什么不多给他些钱呢?哪怕10块也好,10块对于自己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但他们却可以吃上一顿饱饱的饭,而不用饿着肚子。我在日记中述说着自己的心情,也向同事和朋友讲述这个故事,希望他们批评我、指责我,因为这样我心里或许会好受些。
几星期后,12月10日晚,我和一个朋友在沈家门逛街。突然看到前面一对背着大大的、鼓鼓的牛仔包的夫妇(我是这么认为的)。我想这次有机会补偿了,反正都是需要帮助的,便跟了上去。没想到他们停下来,先问了一个小伙子。“请问一下定海怎么走?”多么熟悉的口音啊!小伙子一愣回答道:“定海?哦,在那边。”他用手指着,“你们到那边坐车吧”,小伙子又指了一个方向。“哪有钱坐车啊,我们走了一天了,饭都没吃,你行行好给个吃饭钱吧。”小伙子一犹豫,掏出一个硬币递给他。我愣愣地看着,觉得那个小伙子不够意思,他肯定会后悔给得太少了。那对夫妇向前走了20米左右又停了下来,熟悉的情景又发生了一遍。我闷闷地看着,开始有点不理解。便决定和朋友一起跟踪他们。大概跟踪了400米左右,朋友禁不住哈哈大笑,因为我们发现熟悉的情景不断上演。我意识到这的确很不合理,哪有在笔直的路上每隔20米问一次路的,而且专挑年轻人。朋友笑我傻,但我不想承认这是一个骗局,或者说是一种乞讨的方式,更不能接受11月18日自己是被骗的,是被一个父亲一样的人给骗的。
12月11日晚上,我和朋友再次去逛街,在另一条街上看见一个背着大大的、鼓鼓的牛仔包问路的青年人。
12月13日中午,朋友打电话告诉我又碰到那对要走路去定海,背着大大的、鼓鼓的牛仔包的夫妇。
即便如此,我还是不相信那个向我伸手的男人是在用问路的方式向我行乞,但我相信自己不大愿意去逛街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