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一度的奖学金评定又在紧锣密鼓中进行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对于学生来说,这样重大的荣誉的评定居然没有很好的规章制度,没有准确的游戏规则。所以纵观往年,乱为正常的,很多人忿忿不平也是正常的。自然也有“受益者”,我们要明确这个“受益者”的含义,它当然是不包括各方面都做得很好或较好的人,而是指那些分高料较低的人。
许多事经历了一两次,大家就得出了共识:这样评不行。于是大伙较劲脑汁,想出了办法。一个奖学金的评定,按学校规定一般都是德育分+智育分+体育分得出的总分来评定。其中智育分体育分都是硬性的,相对来说是没有争议的,就是说你考试成绩是多少就是多少。而德育分,是什么?
翻开学生手册,是这样的基础分+民主评议分+记实加分+记时减分=总分。往年的印象,德育分差别就在于加分部分,的确很多同学参加了很多活动,得了很多奖,得了很多荣誉,是应该加分。但就在于加分细则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好好制定并贯彻执行,所以导致虚报,乱报现象。第一个人报了,一定会有第二个人。接着大家都一涌而上,结果是不可开交,搞得火热难堪。
今年的办法,本来听起来不觉得有什么,再说大家未必会在意,就算在意也不会有人出头在会上高唱反调,在这个社会这样的人最容易最先死去。我起初也不在意。但结果出来之后,感受就明显不一样了。这就是某个老师质问我的当初为什么不说的原因。我脑子里直接闪过了一个等式:德育分=六个人打分?这已经是事实了。先不说这测评小组六个人的分数会怎么高于人家,就说什么是德育分?我一下子无法解释。以前最起码德育分的高低区分一定是在加分部分,现在去掉了这部分,意味着整个德育分的性质发生了变化。那些在学校里或者校外的某个领域或者多领域取得成就的人,那些付出很多努力为学校为社会作了很多贡献的人,那些得了很多荣誉的人,是否应该得到鼓励嘉奖,而现在却在六个人,六个脑袋分别对某个人的印象中一笔定音,一切就盖棺论定。
这样是不公平的。在一个班级里有些人是不参加任何活动或很少参加活动的,有的人一直以来就是玩游戏的,有的人根本就不想上大学的只是混文凭的,有的人只对社会活动只剩冷漠。但为何结果却告诉我们,他们的德育分却是一样的高。而一些优秀的同学,也只是与他们没有区别或者中等偏下。似乎这没有什么,但对评一次奖学金来说,作用是致命的。因为要排名,德育分在前面几名范围内才能评奖学金,再说对总成绩影响也很大。大部分人是接受不了的。
所以这样的做法是不行的。我想只有回到正常的渠道,加上明文规定哪些是可以加的就加。这样一定可以执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