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青州市文物管理所副所长魏振圣在郑母村听说这里有一个叫赵焕彬的人藏有400年前的状元卷,于是他24次登门拜访,希望能够收购状元卷,最后赵焕彬被魏振圣的真诚所打动,捐出了传家宝——明代万历年间的状元赵秉忠的殿试状元卷,而赵焕彬正是赵秉忠的第13代孙。但是状元卷属于宫廷机要档案,对于它流落民间的原因,专家和赵家后人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青州市东面20公里有一个小村庄,它的名字叫郑母。1983年4月,一个身材微胖的中年男子来到这里。他叫魏振圣,是青州市文物管理所的副所长。
郑母村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但是从这个小小的村庄里却走出了一个丞相、一个状元、一个尚书和一个侍郎,真可谓是藏龙卧虎。郑母村历史名人多,文物自然也多,所以魏振圣常来这里转悠,希望能收到有价值的文物。
这天,魏振圣在村里和一个晒太阳的老汉聊天,这个老汉神秘地对他说:“你不是收古董吗?赵焕彬手里就有一件古董,据说很值钱。”魏振圣问道:“那是什么东西?”老汉告诉他这个东西叫“状元卷”。
老汉无意中的话让魏振圣非常兴奋。青州的确出过一个状元,而且,这个状元就出在郑母村,叫赵秉忠,他是明朝万历年间的殿试第一名。郑母村至今还残存着一些关于赵状元的遗迹和传说。
难道眼前这个老汉说的状元卷就是郑母村的赵状元的殿试试卷吗?那么,那个赵焕彬又是谁呢?他真的藏有状元的试卷吗?
魏振圣决定走访赵焕彬,他一路打听找到了赵焕彬的家。原来赵焕彬是赵状元的第13代孙,一个温和的农村老汉。魏振圣寒暄了几句,就说明了来意,希望收购状元卷。但赵焕彬的回答却让魏振圣很失望,他说他们祖上确实出过状元,也当过大官儿,可卷子是朝廷的紧要物件,哪能随便往家里弄?就是真的弄来,十几老辈了,兵荒马乱的,早就没了。他还让魏振圣不要听信谣言。
魏振圣回到家里,心却还被赵焕彬和状元卷缠绕着。论理,状元卷历来藏在深宫大内,是根本没办法拿出来的。但是无风不起浪,为什么好端端地会有人说到状元卷呢?
第二天,魏振圣找来《益都县图志》,希望能够从中找到一些线索。他发现,不但赵秉忠做过状元,赵秉忠的父亲赵僖也曾在京城做过礼部侍郎。这对高官父子有没有可能把状元卷带回青州呢?更重要的是,赵家15代香火未断,一直人口繁盛,客观上也有保存状元卷的可能。
几天后,魏振圣再次来到赵焕彬的家里,但是赵焕彬仍然一口否认手上藏有状元卷。他说,本来赵家的确有这个传家宝的,但后来不知怎么给弄丢了。
回青州的路上,魏振圣想,既然是传家宝,怎么能弄丢了呢?或者就是以讹传讹,根本就没有这张所谓的“状元卷”?为了弄清真相,魏振圣决定再访郑母村。
这次魏振圣没有直接去找赵焕彬,而是走访了其他的赵家人。让魏振圣吃惊的是,居然很多人声称见过状元卷。但他们好像都不把这张试卷当回事。据说,赵家有几个上学的孩子还曾经拿这张状元卷当成临摹的字帖,学写毛笔字。
听到这些话,魏振圣吃惊之余又很兴奋。因为这说明状元卷的确存在过,那么状元卷现在在哪里呢?对此,赵家人都说不知道。
于是,魏振圣再次来到赵焕彬的家里,魏振圣对赵焕彬说:“状元卷是你们的传家宝,既然是传家宝怎么会弄丢呢?如果真的丢了,是谁丢的呢?”赵焕彬又改口说:“不是弄丢了,是‘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时候给烧掉了。”魏振圣再次无功而返,但魏振圣隐隐感觉到状元卷还在,而且就在赵焕彬手上。
魏振圣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是二等残废军人。在此之后的两个月里,魏振圣拖着残疾的病腿,又20次探访赵焕彬……魏振圣一次比一次肯定,状元卷就在赵焕彬手上。
1983年5月27日,魏振圣第24次来到赵焕彬的家里。这次,魏振圣开门见山:“第一,状元卷肯定还在你老大哥手中。第二,你老大哥肯定会顾大局、识大体,最终把状元卷献给国家。”赵焕彬老人看着魏振圣说:“老魏啊,看来你是真心的,状元卷的确在我手上。”说着转身进了里屋,取出一个米袋,从里面抽出一个折子,正是赵秉忠的殿试状元卷。
状元卷的正文是极其工整的小楷,共2460个字。第一页上有万历皇帝朱批“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卷末,有少保兼太子太保张位等九位阅卷官的官职和姓名。
赵焕彬告诉魏振圣:“这折子以前还陪我闯过关东,我就把它缝在旧皮袄里面。”而此时的魏振圣完全被这份难得的国宝吸引住了。
中国的科举制度从唐代开始全面实行,是普通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一个读书人需要通过县令和知府主持的考试,才能称为童生。童生参加院试,通过的被称为秀才。秀才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通过的成为举人。举人参加乡试次年的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士。贡士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通过的被称为进士。进士中的第三名称为探花,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一名就叫状元。可以说,从一个普通的读书人,一直考到状元,实在是沙里淘金、金里再淘金。
状元卷就是状元的殿试试卷,是极其罕见的文物。赵秉忠的状元卷被发现前,还从来没有人见过明朝的状元卷。即便是清朝的状元卷,也只是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了寥寥几份。而赵秉忠的这份明朝的状元卷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青州的明代状元卷被发现的事情很快被各大媒体所注意,纷纷在重要版面刊登了这一重要事件。面对新闻界的热切关注,青州市博物馆却保持了冷静的态度。虽然他们已经找到相关专家进行了初步鉴定,但是对这份状元卷的真伪却依然不敢妄下定论。
状元卷是相当难得的一件文物。根据它的纸张、装裱,还有残损的程度来看,不像是伪造的。但是因为大家从来没有见过,所以不敢擅自肯定是原件。
为了进一步证实状元卷的真伪,魏振圣带着状元卷赶赴省会济南,找到了当时看文物比较有名的霍建秋、王笙甫、刘春浦。这三个老先生看了以后,相当震惊。他们认为是真的,但保险起见,还是建议到北京故宫去看看,因为这个东西出自故宫,最好还是请他们来进一步做裁定。
1983年7月30日,魏振圣从济南出发,奔赴北京故宫博物院。王以坤、冯华等几位专家对这份状元卷进行了仔细的鉴定。
他们看了原件,绫子和装裱的技术以及宣纸各个方面,还都是明朝的原件,从破损的程度看,也认为是那个时候的东西,但是就觉得心里没底。最后就只好用另外一个办法来进行定夺,把礼部之印请出来和它进行比较。
为了最后确认状元卷的真伪,几位专家从故宫博物院里取出了明代礼部的大印和试卷上的礼部印章进行比对。
经过一段时间的比对,确确实实是那个印盖上的。故宫博物院的王以坤、冯华两位专家一致认定,这份赵秉忠的殿试状元卷是真迹、孤本。他们在鉴定书上写道:“目前我们国家的明代殿试卷,发现的只有这一份真迹,可以说是无价宝,属国家一级文物。”
状元卷的真伪终于水落石出了。
这份状元的试卷为什么会被专家认为是“无价之宝”呢?中国科举1300多年,为什么存世的状元卷如此罕见呢?中国又出现过多少个状元呢?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废止于清代的光绪年间,共出状元700多人。赵秉忠状元是明代万历26年,就是公元1598年中的状元。既然曾经出现过700多名状元,那么状元卷也该有700多份,除了赵秉忠的这一份,其他700多份状元卷在哪里呢?
通常状元卷在封建王朝都被视为国家机要档案,被封存在深宫大内,除了皇帝和极少数高级官员,其他人根本无法看到,其保存状况应该是很好的。但是在连年的战乱中,这些国家机要档案却遭遇了灭顶之灾。
可以说,正是由于战乱,才导致历代中国状元试卷无迹可寻,也正是这个原因,才使得赵秉忠的
这份孤本状元卷弥足珍贵。
既然状元卷在战争中纷纷毁于战火,那么为什么惟独赵秉忠的这张状元卷能够逃过劫难保存下来呢?本当藏在深宫大内的状元卷又为什么会流落到民间呢?赵家又是如何把赵秉忠的状元卷从宫廷带到青州的呢?
对这个问题,有人推测与赵秉忠和他的父亲赵僖有关,因为赵秉忠、赵僖父子都曾在礼部任职,而科举考试就是归礼部分管的。“近水楼台先得月”,赵家父子利用职务之便,带回状元卷光宗耀祖,倒也顺理成章。但这个说法受到了赵家后人的质疑。因为他们家族当时已经很辉煌了,用不着一个状元卷来证明。
之后,又有专家提出:时任礼部尚书的赵秉忠为了避免魏忠贤的陷害,才从大内偷出了自己的状元卷。
魏忠贤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宦官之一,而赵秉忠性格历来耿直倔强,状元的身份也让他对魏忠贤这个宦官不屑一顾,为此,二人渐生怨恨。
天启4年,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让魏忠贤和赵秉忠的关系势同水火。是年,以杨涟为首的官员上书揭发魏忠贤的二十四大罪状,当时为杨涟起草罪状的尚书就是赵秉忠的学生缪昌期。因为赵秉忠和缪昌期这个关系,所以魏忠贤对赵秉忠恨之入骨,多次在皇帝面前说赵秉忠的坏话。后来由于皇帝庇护,赵秉忠逃过了一劫,但是魏忠贤权倾朝野,赵秉忠不得不有所忌惮。
所以有人认为,状元卷成了赵秉忠的一块心病,因为这份状元卷虽然主要阐述了安邦治国的道理,但同时也有很多抨击当朝时政的内容。赵秉忠很担心魏忠贤利用状元卷来陷害他。于是,他利用礼部尚书的职务之便,将状元卷从大内取出,然后告老还乡。但是这一说法依然受到质疑,因为当时要动宫廷档案,就是杀头,祸灭九族,如果把状元卷拿出来作为避免魏忠贤陷害的证据,这无疑是饮鸩止渴。再说,赵秉忠为人非常正直,这样的事,他绝对不会做。
究竟赵家是如何把状元卷从宫廷带回青州的,恐怕将是一个永远的谜了。
那么赵家的状元卷又是如何一代一代地传到赵焕彬的手中的呢?对此赵家人的说法各不相同。有人说,因为赵焕彬解放前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在家族的聚会中十分活跃,家庙的很多东西都由他和几个兄弟保管,所以要把状元卷弄到手可谓易如反掌。也有人说,是由于赵焕彬办事能力强,家族才决定把状元卷交给他保管。
无论状元卷如何传到赵焕彬手中,它历经战乱、灾荒、下关东、“文革”等等生活变故而不曾丢失,足见他对状元卷的重视。可以说,他对状元卷的保存是功不可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