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现毕业生就业指导向职业生涯管理的转变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业指导就是由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帮助择业者确定职业方向、选择职业、准备就业,并谋求职业发展的咨询指导过程。就业指导最基本的含义就是实现“人职匹配”,对学校而言即把毕业生推向最合适的工作岗位。通过就业指导可以减少盲目择业带来的盲目职业流动,减少“人职错位”造成的人才浪费,使社会的人力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不少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与以上的要求尚有相当大的差距。虽然就业指导中心所提供的咨询和培训讲座,为毕业生顺利找到理想的职业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还很不完善,指导渠道过于单一。大多数还停留在组织招聘会、发布招聘信息、就业政策宣讲、开设技巧讲座和就业协议办理等管理和服务性工作这一层次上,或者是用来处理毕业生档案的转移、统计就业率和就业去向等具体的行政事务工作。而在学生成才的市场导向、个性服务的培养性工作上还有待于加强。其中,缺少对学生个性的就业指导、就业心理的辅导、人才测评以及市场化的操作等方面专业性较高的指导几乎是空白。这是目前就业指导工作最大的弊病。因而,现实意义下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几乎就等同于“就业服务中心”了。
存在这样的现象,其主要的问题在于:一是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力量不足,指导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二是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水平不高,我国许多高校尚未把就业指导课排进教学计划,更多是以“就业形势报告会”来代替“就业指导课”的,即使开课但时间也得不到保证;再有就是指导所需经费短缺,也没有举办活动的固定场地。所有这些情况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下经常发生变化的形势了。因此,在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就业指导工作必须从毕业前的阶段性指导转化为对学生在大学时代发展的全程指导,继续沿用原有的工作模式显然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同时,高校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方面的作用是其他社会组织所无法替代的。故此,应该十分重视就业指导工作职能的转变及其实现的途径。
所以,现在的就业指导模式要实现从毕业就业指导到生涯指导的转化。“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的道路和发展途径。则职业生涯管理是组织和个人对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执行、评估和反馈的一个综合性过程。通过个人和组织的共同努力与合作,使他的生涯目标和组织战略目标相一致,让个人的发展和组织的发展相吻合。其目的在于引导个体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来审视个人的职业选择与人生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前提下对个体所拥有的各种发展资源进行评估,学会选择与规划,通过促进个体自主有序的发展来实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最积极有效的互动。
职业生涯管理与就业指导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以促进个体的发展为根本目的,而后者是更加关注对个体已有发展成果的“盘点”。
不仅如此,它们之间的区别还在于:毕业生就业期望的有效调整不同。就业指导是在老师的帮助下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求职期望,进行“成品包装”。它以求职技巧为着眼点,使毕业生根据各种招聘信息,不断去适应其中的要求,被动地围绕着这根指挥棒转。可以说在此过程中不少人并无明确的“职业理想”,没有切实地了解自己究竟适合于什么工作,在哪个岗位上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就业指导使我们的毕业生匆匆踏上求职之路,这就很难为他们将来的职业变动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明确的职业方向。这里并不是说这样的指导就不需要了,但是仅此而已止步不前是不够的。而如果把职业生涯指导作为发展个体健全的职业自我观念而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的话,就能够弥补个人职业角色技能的发展这一我国以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因此也完全有条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理清自己的生涯期待,对相关的职业和发展资源进行分析评估进而作出初步的决策,制定各个阶段的发展规划并努力实施。通过职业生涯管理,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世界,促进学生职业自我概念(包括职业角色技能与生活角色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到毕业求职或职业变动时,他们就有能力对有关职业的知识与自我进行对比性评价,确定适合于自己心理特点和能力范围的职业领域,而且知道所学知识与技能的价值以及如何在职业领域中运用自如,从而合理地设计自身接受教育和深造的计划及选择未来的职业。随着这种明确而有弹性的职业期望的形成,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就有了科学可靠的依据。也许某些毕业生为自己所做的生涯发展规划会因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的缺乏而存在偏差,但他们却可以从中学会并掌握决策的基本要领进而拥有为自己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
要实现从毕业生就业指导向职业生涯管理的转变。其主要的依据在于,不仅高年级的学生需要就业指导,低年级的学生也需要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情况。而要让就业指导工作更有针对性,就必须对在校学生进行全程、全员和全面的就业指导,即开展职业生涯管理工作。“职业指导,外适于社会分工制度之需要,内应天生人类不齐才性之特征”。遵循这一原则,学校应从学生一入学就对他们进行未来择业预测和设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了解就业政策和求职择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让他们早做准备。就业指导部门则要做好职业分类和规范职业资格工作,对一些边缘性、交叉性的新职业可以结合国家职业分类和资格认定,对它们的名称、定义、性质、职业的内涵外延、从业人员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要求作出较为明确的界定,及时将这些最新信息传输到学生中间。同时,继续做好面向学生的人才测评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社会需求信息的收集、加工、传输工作。
当然,仅靠就业指导一个部门妥善解决就业问题是不够的,必须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由于在校生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教师编制、学科发展等,所以校内的院、系、所等各单位必定非常关心招生人数,因此就可以将招生与就业工作结合起来,促进各单位对就业工作的关注,从而形成从院系领导、辅导员到任课教师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的景象。唯有如此,才能推动就业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