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说:人生就是不断地说服他人,以寻求合作的过程;反过来也可以说,人生也是不断地遭到拒绝和拒绝他人的过程。不论是面对他人过分的要求,还是盛情难却的热情,现代人似乎都很难说“不”。于是,许多人为此忽略了自己的需要,不去倾听内心的声音,为了成全别人而委屈自己。
既然后果如此一目了然,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都无法拒绝呢?其实,在难以拒绝的背后还有很多“潜台词”。
“潜台词”之一是“拒绝会影响我们之间的关系”。
这恐怕是面对朋友提出要求时最难过的一道心理关了。这个理由似乎是不容置疑的,但同时也是一个最大的误区。在一项对朋友关系所做的调查中发现:80%以上的人都认为“真诚”是朋友之间最重要的品质。当小朵不得不答应为朋友翻译时,她无法真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心中对朋友已充满埋怨,这种负性的情绪自然会影响双方的感情。可以想到的是,因为这个事情,小朵和朋友内心的距离反而会疏远。其实,当你真诚地说出自己的现实和苦衷,对方会体谅你的。如果勉为其难地答应,又心不甘情不愿,虽然嘴上不说,但对方也能感觉到,这时反而对双方关系是有损害的。
“潜台词”之二是“拒绝对方会得罪他,或者会影响对方对我的印象”。
小朵不愿意拒绝老同学、邵果以前无法对熟人说“不”,潜在的一个原因是担心对方因拒绝而不喜欢自己,于是宁肯选择委曲求全。其实,任何人都无法让所有人都接受、喜欢自己。也许你因为没有答应对方的要求而失去了一个朋友,但你更有可能会因为有自己的原则、坚持自己的立场而让朋友尊重你,并且欣赏你敢于说“不”的勇气。
“潜台词”之三是“开始我已经答应了,就把好人做到底吧”。
心理学里有一个“登门槛效应”,就是说当一个人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理的要求,也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得寸进尺。小朵让好友的外甥女寄宿就是一个例子,对方一开始的小要求也是一种试探,如果你很爽快地答应了,无异于传达了一个信号——你很愿意提供帮助,对方还可以再进一步要求。这时自己一定要有一个原则和边界,一旦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范围,就要意识到,千万不要只是为了维持统一的“乐于助人”的形象而一再退让。要清楚地知道,你不欠对方的,决定权在你自己。
“潜台词”之四是“能帮助别人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的确,能够帮助别人的人意味着他有更多的资源或更多的能力,但这并不是不拒绝的理由。邵果在经历了无法拒绝带来的后果后,已逐渐明白在借钱时即使自己有这个能力,也要考虑到对方是否会还。不要觉得自己是“救世主”,有时可能是虚荣心在作怪,不愿面对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帮助别人的事实。
那么,对于拒绝,我们应该如何理智而适当地表达出来呢?
在拒绝之前,评估对方是不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非常重要。如果曾多次向你提出过分的要求,那你就要当心不要让自己重蹈覆辙。同时要评估自己的时间、能力是否能胜任这个要求,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生活都是你最重要的部分,拒绝了不合理的要求,你才有足够的时间来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关于拒绝的方式,很多人都会觉得拒绝需要特别“充分”的理由,实际上只需像邵果那样告诉对方“不好意思,我不能借钱给你。”“这恐怕帮不了你……这件事还是自己决定好。”“我现在很累,不想去了。”“这与我的计划冲突了。”有时直截了当的拒绝会让对方很明确你的想法,那么他也可以尽快再去做其他计划。当然,如果你觉得这样太直接,也可以迂回婉转一下。比如先不做决定,告诉对方需要先查一下时间表,再看看是否真的能帮助再给予回复。这时需注意不要让对方觉得你先答应了又反悔,反而让他感到失望。
拒绝他人时态度也很关键,应当温和而又坚定。模棱两可的回答会产生误会,坚定而明确的回答可以减少很多烦恼。而温和则意味着倾听和理解的重要性,充分地倾听对方的要求,对他表示关心和理解,虽不能给予实际的帮助,却让他感受到了你的尊重和情感支持。这样的拒绝可以避免让对方感到受伤,或避免让他觉得你在应付。
拒绝是一门艺术。幽默的拒绝常会有事半功倍之效。启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向他求学、求教的人很多,以致先生住的小巷终日不断脚步声和敲门声,惹得先生自嘲曰:“我真成了动物园里供人参观的大熊猫了!”有一次先生患了重感冒起不了床,又怕有人敲门,就在一张白纸上写了四句:“熊猫病了,谢绝参观;如敲门窗,罚款一元。”这样幽默的方式恐怕不会让任何人感到被拒绝的不舒服的。
此外,有补偿的拒绝会避免让双方变得疏远。你虽然拒绝他,却可以针对他的情况,建议如何取得适当的支持。若是能提出有效的建议或替代方案,对方一样会感激你。此外,隔一段时间还可主动关心对方情况。对方会觉得你虽没能帮他,但很关心他。如果你的条件具备了,还可以满足他的要求。
拒绝是门艺术,需要技巧,更需要真诚、信心及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喜剧大师卓别林曾说:“学会说‘不’吧!那你的生活将会美好得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