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首唐诗的思索
不久前品唐朝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就一首诗来说,《望月怀远》可谓张九龄在诗作上的最高成就。诗文如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望月怀远》,是他在荆州时所作,通过望月怀念远方的情人,以寄寓自己对美好理想的热烈追求。在这里,我抛开这些背景内涵不论,单就诗的文本意思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诗文首句便是流传千古的佳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句写景,这在古诗词中很常见(如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绝句》等),这句诗的意境是很开阔的,先是海,再是天涯,顿时能够把人的心怀引到无边无际的大海边,似乎能够看到一轮明月从海的另一边慢慢上升,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第一句的意境是很高雅的,如果不去读下文,很容易让人理解为一首描写恋爱中的情人的诗,尤其是“天涯共此时”一句,至今还常常被人引用到热恋的情人身上。
可是,第二句诗“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却未免把第一句诗所建立的意境抹杀了一大半。个人认为,一个“怨”字,把一片缠绵温柔的诗境破坏了,让人感觉是在品读一首描写怨妇思夫的诗,实际上诗中的主人公却是相思郎君,这种相思,还没有达到“怨”的程度,这从最后的“还寝”上可以看出来,主人公到底还是回去继续等待,如果是“怨”,那么诗意就完全不是现在读却这种缠绵不绝的感觉,至少是有一丝刚劲在里面的。
后两句,是主人公触景生情,夜里起床的一系列思想和动作。其中“不堪盈手赠”或是借用了晋代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而作,古为今用却也用得恰到好处,倒也不能多说。
按照律诗的要求,颔联应是工整的对偶,而这首诗却采取了流水对。前人有过分析,其因为二:一是在唐朝初期,对律诗的要求还没有那么严格,二是因为在这里用流水对,与首联的内容更加能够联系到一起,使行文更加流畅。而我个人品读认为,这是因为诗人在作诗时把首联与其它三联断裂开了,从而造成了这种现象。
读毕全诗可以感觉出,首联与其它三联的意境完全不同,似乎是诗人挥毫写下首联后,竟然“卡壳”了,只因当时灵感一来,便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而这句诗读过之后,我们也有感觉,仿佛对联,上下联已毕,无需再添进内容了。但对于诗人不同,他完成了一句诗,就算再好也不能为诗,他必须再添几句,至少,五言绝句要的吧,不然他作为“诗人”是要被人耻笑的!于是,借着情思再添几句,却已了无当时的灵感,因而之后所作之诗,与首联感觉不同了。或许也正因此,这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能够出名,而后文却鲜为人知。
这种情况我们似乎很难分析,因为谁也不知道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只能从一些史书甚至野史里了解,但拿到如今就很好分析,这就是“文思枯竭”,常有闻一些作家将已经完成大半的书稿化为一炬,只因为他写到这里时已经写不下去了,文思枯竭。
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认为,张九龄写完第一句诗后,文思枯竭,但是他没有“化为一炬”的勇气,只能勉力完成全诗,而正是因为这种“勉力”,才使我们读到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句佳诗,换句话说,正是这种“没有勇气”,才成就了今天他的诗誉。
一点思索,难过方家之眼,此处说来,以供大家商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