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海纳百川、自强不息”校训精神指引下快速发展的浙江海洋学院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承载着人类新世纪的希冀。开发海洋,教育先行。作为国内大陆三所海洋类高校之一和浙江省惟一一所海洋类高等学府——浙江海洋学院,正是在高等教育和海洋事业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以“海纳百川、自强不息”为校训,承担起了培养海洋开发人才、振兴海洋科教事业的神圣使命。
浙江海洋学院迎着海洋世纪的曙光诞生。1998年经国家教委批准,由创建于1958年的原浙江水产学院和建于1978年的原舟山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同年9月20日正式挂牌成立。她坐落于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千岛新城”舟山,交通便利,环境幽雅,是求学深造的理想场所。目前,海院占地面积1500亩,教职工900余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00多名,全日制在校生近8000名;下辖11个院(校)、4个直属系(所),设有22个本科专业;建有一批科研和培训机构。海院现任院长冯士筰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冯院士长期从事物理海洋学和环境海洋学研究与教学,是我国著名的物理海洋学家和海洋环境动力学家,环境海洋学博士学位点的主要创建人。
“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在校训精神的感召下,全体海院人发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务实、敢于争先”的海院精神,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加快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海院立足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坚持以海洋为主线,立足海岛,面向海洋;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高职教育,大力举办继续教育。以海洋为特色,以海洋科学、水产、海洋工程为重点,理学、农学、工学、文学、管理学、医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树立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理念和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精神为核心的教育观念,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关系,坚持用符合时代发展特征的教育思想指导教育。
海院至今已开展了45年本科教学工作。在办学过程中,学校不断强化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教育观念,以“面向海洋、面向社会、面向区域经济”为人才培养方向,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扩大办学资源、拓展办学空间;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完善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知识、能力、素质、个性协调发展的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教学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海院始终不渝地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学基本建设的优先地位不动摇,全面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形成一整套规范的管理制度、严格的运行程序、完善的监控体系和科学的评估标准,实现了学校发展从以量的扩张为主向以质的提高为主的战略转移。
深化教学改革,改善教学条件。改革和修订教学计划,全面吸纳“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果,加强基础课教学,推动“双语”教学;探索跨专业、跨院系选课和弹性学制,逐步建立主辅修制、学分制等教学制度;加强教材建设,加快教材更新换代;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推进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建设。依托地方优势,联合建设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构建现代实践教学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严格教学管理,强化质量监控体系。围绕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目标,推进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管理手段的改革创新。发挥教学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建设一支素质好又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使学校教学重心和学生管理重心下移到院(系)。加强教学督导,推行了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机制。
强化实践环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项科研工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课外科技和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在全国和全省的电子设计、数学建模和文艺表演等竞赛中屡创佳绩,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
强化海洋特色,突出学科建设。海院紧紧围绕建设具有海洋特色的多科性大学这一目标,坚持以海洋为特色,以海洋科学、水产、海洋工程为重点,突出优势学科,支持重点学科,扶持新兴学科,全面实施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从学校的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出发,加快专业结构调整,积极开办涉海类人文社科专业,实现文理交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力推进与国家“十五”“863”计划“深海抗风浪网箱研制”项目相关的学科专业发展,形成新特色,构筑新优势,提高了海院学子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实施“科教兴海”战略,是提高海洋开发水平,建设海洋中国的客观需要。促进教育、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是时代赋予海院的神圣使命。
这些年来,海院科研工作以“改变观念、明确方向、加大支持、加强管理”为指导,紧紧围绕“两个结合”(科研与教学工作结合、与地方经济建设结合)、“两个服务”(科研工作为教学工作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确保重点、兼顾一般”的科研工作方针,全面实施“科技强校”战略。目前,浙江海洋学院已有100多个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国家、部省级科技成果奖,其中“深海抗风浪网箱研制”项目被列入了国家“十五”“863”计划。
围绕浙江省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和舟山“建海洋经济大市”目标,大胆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模式。近年来,海院以政策为导向,充分调动各科研机构和教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主动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目前,由海院研制的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设备已在浙江沿海各地和福建、山东等地广泛使用,实现了从项目研究——项目应用——产业化发展的三大转变,充分体现了海院在“科教兴海”中的强大优势。
海院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推进社会服务。近五年来,海院先后举办了各类层次的培训班,累计培训人数3万余名,其中培训的渔农村干部遍布舟山的每一个渔村,培训的船员遍及浙江沿海的每一条渔船,而船老大培训班等更是受到各级政府的赞赏与肯定。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海院之所以能在几十年的办学过程中长期扎根海岛,发展壮大,是因为她形成了有自身特质的学校文化,一种有海洋特色、有利于青年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指引着全校师生为学校的发展努力拼搏、开拓创新。校训精神内涵的挖掘和提炼,为优化育人环境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动力源泉。海洋文化研究的推进,为优化育人环境提供了理论前瞻。海洋文化艺术特色工程的构建,为优化育人环境提供了机制保障。
海院是一所以海洋命名的高校,校园文化有着显著的海洋教育特征。无论在课目设置上还是在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都强化了服务于培养海洋类专业人才的这一特色:体育学科开设了水上运动健身和海滩运动健身课程;心理学科开设了航海心理学;艺术学科则将沙雕艺术、渔民画、舟山锣鼓等艺术的鉴赏或技能训练内容融入相关艺术课程教学中。同时,学校将海洋文化充分融于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能力。
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历史经验的积淀和总结。在以往的办学历史中,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凸现,使几代海院人都带上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严谨宽容的品格烙印;在现在,这种校园文化依旧在指引全体海院人开拓创新、不断前进;而在今后,这种校园文化必将继续成为海院前进的动力,为学校的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浙江海洋学院作为全省惟一一所海洋类高校,肩负着培养海洋开发人才,振兴海洋科教事业的神圣使命。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同志视察海院时,要求海院围绕地方经济建设中心任务,努力办出特色,成为浙江海洋经济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支撑和保障,为浙江省建设海洋经济大省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为全省海洋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目前,海院正全力实施以“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增强实力、办出特色”为主题的新一轮创业,积极推进校园扩建工程建设和浙江省海洋高技术产学研基地筹建工作,致力培养海洋人才,积极探索海洋科学,不断发展海洋产业。到2005年,把学校建成立足舟山、服务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具有明显海洋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并在此基础上,以上层次、上水平,创特色、创优势为目标,抓住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这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海院建成一所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在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特色大学。
———成为海洋开发人才的培养基地。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知识、能力、素质、个性协调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高职教育,大力举办继续教育。
——成为海洋知识创新的研究基地。继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大力加强学科建设,调整学科结构,形成以海洋科学、水产、海洋工程为重点,海洋特色明显,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医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成为科教兴海技术的攻坚基地。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海洋学院要在科技兴海中勇挑重担、有所作为的指示精神,以组织实施“深海抗风浪网箱研制”项目及高效养殖技术研究为切入点,面向渔业、面向渔村、面向渔民,整合力量,“科教兴渔”,力争早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为我国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渔民转产转业发挥应有的作用。
——成为海洋高技术产业的孵化基地。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组建浙江省海洋高技术产学研基地,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业积极性,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加快产业化进程。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一起走进海院,一起投身新世纪壮丽的海洋事业,一起拥有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