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查看: 5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企业的矩阵组织与正反相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30 16: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为什么要有两只眼睛?因为一只眼睛只能看到平面的图像,只有同时用双眼从不同的角度注视物体,让两眼的视觉图像同时传入大脑,再经过合成判别,才能使物体在人脑中产生空间的深度感和立体感。这个道理,同样可以应用在组织中。
在企业里,我们常要懂得用人。但如果“用人”指的只是“选贤与能、任才适所”,那就考虑得太简单了——人才如果不能形成团队,只是各自为政,再多的力量都可能被内耗掉。换言之,万豪国际集团whyule.org/企业要的是“团队”而不只是“人才”。
更进一步说,如果团队只是单音齐唱,那又太过单调。要能透过不同音高产生和声,让全体感受到合唱的和谐与愉悦,这才是用对了团队。
组织是众人的集合。人之不同,各如其面,会有各种不同观点和声音才是自然的。有些领导过于专权,不能容纳不同的观点,就不免置组织于狭地。此所以孔子要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为了避免单音、平面的风险,通常会考虑将传统的树状组织改变为矩阵组织。顾名思义,矩阵组织就是纵横交叉,至少从两个角度来落实管理。例如,在我们公司的组织中,有事业部、职能部的二维矩阵组织。在这样的体系下,许多单位的主管会有两个甚至三个上级主管。例如某产品生产单位的主管,既需要在制造专业技术方面接受厂长的领导,又需要在满足客户需求上接受事业部总经理的领导。而在事业部下属的业务组织中,同样有行业、产品、地区这样的三维矩阵组织,有时一个业务单位的主管必须兼顾来自这三个层面的需求,难免发出抱怨。殊不知,这样三维的沟通,提供了反映市场全貌的立体图像。运作得宜,才不易形成决策盲点。
在传统的树状组织下,虽然指挥系统单一有力,但所有事务都靠单线领导,有时难免出现方向偏差。特别是组织一大,领导有如身居九重的皇帝,信息搜集和指令发出都要经过许多层次,不但时间延误,而且可能造成信息弱化或更严重的失真。
树状组织的另一个弊病是容易造成部门的“共同体化”。由于各部门平日互不统属,“我的地盘我做主”惯了,缺乏横向的协调文化,每个人容易变成刺猬,小事也要争执,可能就会演变成派系纷争的严重后果。
在矩阵组织的结构下,主管较有机会听到不同的声音,并在大家习惯换位思考和虚心协调后,减少本位主义的弊病。具体而言:横向看,成员透过各事业部、产品处的观点,要最好、最快地传递价值给客户;纵向看,各职能部门(营销、客服、研发、管理、财务、人资等)则提供专业培训和制度、流程体系,以确保风险控管和发展速度的平衡,这样才能做到“成长而不乱”。
矩阵管理的缺点是要花时间管理内部冲突,最大的挑战也莫过于协调各方的意见。由于双方对事务的优先等级看法可能不同,在管理过程中往往需要比较多的协调,有时可能会耽误时间,并让事业单位有不能踩足油门的感觉。但总的来讲,牺牲一点速度来追求平衡,那这点组织成本就还是值得的。
不同专业的人很容易执着于自己的立场。才能越高、经验越丰富、性格越固执,冲突就会越激烈。因此,主管要不时自我提醒:务必要能让组织从不同的观点去看事情,就像人的双眼一样。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唐高祖》卷中写道:
“国家之事,如指臂之无分体也;夫人之才,如两目之互用,交相映而合为一见也。”
假如分工而不能合而为一作整体的思考,那就变成“取一体而分责之,无所合以相济,将司农不知司马之缓急,司马不知司农之有无,竞于廷而偾于边……是犹鼻不择味,口不择香,背拥重纩而不恤胸之寒,虽有长才,徒为太息……”
古人早有如此见地,今人历经多代积淀,岂能反不如古人?!
矩阵组织可说是现代大企业的常态。只不过有些公司落实得比较彻底,有些则徒具虚名,因为矩阵管理需要成员具有高度的协调性,因而和企业文化是否多元包容,人员是否成熟练达,都具有密切的关系。为此,我们是透过多种措施来强化、落实:
◆关键绩效指标(KPI)的设置不能有较大的矛盾,而且要纵横互补。
◆组织成员必须坚持一定节奏的会面来保持“对焦”。
◆不但在公司的不同层面有大矩阵、中矩阵、小矩阵,还刻意透过项目组的运作来活化组织——一件任务立项后,便应由项目经理来统一指挥,小组成员必须在参与项目的时段中抛开日常职能,而专注于项目任务的达成。类似拍电影的剧组一样。
善用体系和组织,才不会天天要救火。天天乐娱乐城官网ttle110.com/天真的主管总觉得自己很有能力、有冲劲,偏偏老被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掣肘。真正成熟的领导人则懂得善用矩阵组织去刻意营造“正、反”的立场和最终“合”的力量。如果光是我“正”,不容任何“反”的作用力存在,就是太偏私了。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提醒主管:“没有反对意见,就暂不决策”。陶侃“闻过则喜”、大禹“闻过则拜”,不仅是修养好,而且是已经明白了“组织不能形成一言堂”的道理。
韩非子说:“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不能用“反”,就还只是“尽人之力”;只有懂得从组织上善用“正、反”去创造“合”,才能算得上“尽人之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浙ICP备11026473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