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标题: 弘扬儒学 [打印本页]

作者: 大成    时间: 2010-1-25 21:11
标题: 弘扬儒学

有人把对儒家学说推崇的普世真理认为是宗教信仰,儒学信徒可以为了一种信念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难能可贵的。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不像异邦宗教所教育的,你只要按宗教规定的方式去做,死后就能进入天堂,还描述天堂是多么的美好。或者教导人,说这辈子你贫困潦倒,只要你安分守己行善积德,下辈子你就能投胎zhuan-shi,享受荣华,这些终极目标都是非常诱人的。

宗教教义一旦与极端民族主义结合,会产生惊世骇俗的后果,如历史上的基督教的十字军圣战,日本神道教的圣战,阿拉伯伊斯兰圣战。所谓的圣战都是以宗教的名义侵略他国,向士兵灌输教义,将其训练成不怕死且丧心病狂的好战分子。如此以来给本国还是他国人民都带来了深重灾难。如今愈演愈烈的自杀性袭击也带有宗教色彩,911事件正是如此,驾驶飞机撞大楼,面对死亡犹如飞蛾扑火义无反顾,他们不认为这是自杀,而认为这是通往天堂的手段。

自然科学发展到今天,无神论者的队伍正在壮大,人们不断思考宗教信仰的正在价值,有一项是劝人为善,此乃最大的意义所在。相比西方文明,儒学文化在两千多年前就能与鬼神割裂,不得不佩服中国先人的与众不同。儒学教人为了世间的太平,你就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所作所为都要符合道义,要尽量克制自己欲望为他人谋福祉。他们所做的都是为了能实现一个理想的社会,并不在意死后怎么样,只要活着的时候按孔孟之道去做,内心才会畅快,否则即使能享尽富贵,也是内心不安。


作者: cba    时间: 2010-1-26 00:48
我们基于LZ这样一个前提,即将宗教理解为劝人为善
那么,请lz解释一下宗教之“善”与儒学之“仁”的联系与差别

第二个问题,既然lz将“宗教信仰”连用,请区分一下“宗教”、“信仰”,或者阐明其联系
作者: 草木儿    时间: 2010-1-26 22:14
我们基于LZ这样一个前提,即将宗教理解为劝人为善
那么,请lz解释一下宗教之“善”与儒学之“仁”的联系与 ...
cba 发表于 2010-1-26 00:48



    期待楼主的解答、、
作者: 大成    时间: 2010-1-27 18:59
回复 2# cba


   

遇上高手,出现惊慌,回答不好难免。我想“善”是中文对宗教的某些教义的概括,它应该包含在儒家的仁里面。仁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我想除了礼、知、勇、敏之外其他都有善的体现。

    对于无神论者,宗教的主要内容是无法实现的,而信仰有时虽然是理想,但还是有实现的可能。


作者: cba    时间: 2010-1-27 20:28
回复  cba


    遇上高手,出现惊慌,回答不好难免。我想“善”是中文对宗教的某些教义的概括,它应该 ...
大成 发表于 2010-1-27 18:59



    按lz的解释,原来“善”只属于中文啊,不知苏格拉底会做何感想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阅《诗》成百上千才讲出论语
   还望lz多阅读,多思考,少说话
   互勉~~互勉~~
作者: 草木儿    时间: 2010-1-27 23:37
。。。文学论战。。
作者: 大成    时间: 2010-1-28 18:56
回复 5# cba


   

现实生活中我已经很安静了,牢记“讷于言而敏于行”,尽量克制自己,少说。但总觉得与人交流不够,为此也就来这里发一些看法,连这里也不让我说,我要抓狂了。

高手为何不说点苏格拉底关于善的问题,好让我提高一下。


作者: cba    时间: 2010-1-28 19:36
回复 7# 大成


    我说的再多也仅仅是一家之言,无法向你呈现一个完整的“苏格拉底”


    你不妨留意这个论坛的回帖,有利于问题的推进的又有多少呢

    然而,当我们反思五 四运动以及启蒙运动在事实上带给了我们什么,如果说“苏格拉底”仅仅是被拿来当解构的文本,如果说 论语 三国 仅仅是娱乐大众,好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那么,我宁可把它们封在沥青泥罐,等待有识之士的出现


    不学诗,无以言


作者: 大成    时间: 2010-1-29 20:07
回复 8# cba


   

  

高手就是高手,不显山不露水,关于苏格拉底一丁点也不介绍,我只是想知道你对他了解多少,要完整的,我肯定自己去找了。真是高深莫测啊,把围墙砌得高高的,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但你有一点我不同意,对老百姓来说熟悉了解论语三国,将其变为吹牛资本有何不好,难道还是这个张口闭口谈钱,谈享受,谈饮食男女的时代值得推崇吗?真正国民得到教化了,越来越多的民众的精神有价值了,诗词歌赋文化经典都能不绝于耳了,我们的社会才有希望。新一代人在这种优秀历史文化气氛的耳濡目染下,将会有多少人投身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当中,继承和发扬几千年的历史精华,势必将中国推向更好的位置。

话说多了,这是我的愿望,也是所有读书人的愿望。过去每每看到社会丑恶,总是感叹江风日下,人心不古。但如今值得欣慰的是,国学兴起,更多的人会开始关注历史谈论历史。


作者: rr123    时间: 2010-1-30 23:28
看了LS两位的帖子 发现我还茶好多啊。。
作者: rr123    时间: 2010-1-30 23:28
境界果然不同。。。
作者: 草木儿    时间: 2010-2-3 20:49
额。。文学论战没在期待中的落幕。。
作者: 贪恋oヤ时光    时间: 2010-9-2 12:30
凡是皆有两面.....不过这个争论还蛮有意思的,怎么不继续了呢




欢迎光临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http://www.zjou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