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关于海院迁建的若干建议和思考
得知舟山市在长峙岛给海院规划1000余亩的土地,用于新校区的建设,拓展我校的办学空间。得知这一消息,感到无比的高兴,“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海院的发展,需要位于海边的一片校区。但同时,文化路西校区将置换做他用。西校区该何去何从呢?
浙大的经验,或许值得借鉴。新建的紫金港校区很美丽,现代。而老浙大的玉泉校区保留的很完好,校园里古树参天。对几个老校区的去留问题,浙江大学表示除了湖滨校区和西溪校区可以用做置换外,其余校区是不能动的。“一是浙大本部——玉泉校区,非常完整,学术气氛好。而且还靠山。华家池校区不能动。这是浙大目前最老的校区,是浙大的文脉。’
而我们的西校区,有校训石,校友亭,王成海烈士的塑像,如果说新校区的建设,是我们学校发展的强劲动力,西校区,就是我们学校继往开来,乘风破浪的立校之本,建校之基。
建新校区和保留老校区并不矛盾。从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长远规划来看,我们应该保留老校区。原因如下:
第一 从国际背景来看,目前,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从正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大海上,各国公认的情况是,即便全球碳排放达到大会规定的目标,到2100年,全球变暖还是不会逆转,海平面还是会上升0.7——1.4米。海平面的上升,可能平时感觉没有那么强烈,可是当台风,或者风暴潮来临的时候,那长峙岛新校区,可能要面临很大的考验,在长峙岛的规划和设计中,必须将这一点考虑到。而我们的西校区,位于舟山本岛腹地,地势较高,今年夏天的几场暴雨,水淹大半个定海城,但对西校区影响不大。考虑到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应该保留老校区。
第二 从国家的层面来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目标。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我们已经认识到节约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但目前的现状是,我国建筑的平均使用寿命只有30年,远低于国际平均的60年水平。我们的西校区,主体工程是1988年9月竣工的,至今才使用了20多年,而海洋工程大楼等建筑,更是最近十年新建的。这些建筑,完全可以再使用几十年。在保留老校区的情况下,我们的新校区可以少建很多建筑,这避免了大量的重复建设和浪费,能节省大量的建设资金,可以用于引进和培养一大批的优秀人才,这对于建设高水平的海洋大学同样重要。
第三 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我们也应该保留老校区。高等院校老校区建筑承载着高等院校的历史,对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信息资源,我们应倍加珍惜,延续其生命力。校园文化,包括了认同文化。认同文化,包括了学校的师生员工及校友对于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一个共同体有多大的凝聚力和自信,取决于它有没有足够的认同文化,因此认同文化对于一所大学来说是无价之宝。而西校区在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建设方面的作用,是新建校区无法取代的。诚如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所说的:“大学不是企业,不是几年时间就能建成的,大学自身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是多年来积淀下来的。”
西校区,用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海院学子。
曾记否,四月樱花浪漫的时节,10号楼旁的“花开、花飞、花满天;花谢、花落、花满地”的那场樱花雨。
曾记否,十月丹桂飘香的时节,整个校园里弥漫的淡淡的桂花香。
曾记否,寒冬腊月里,巾帼梅园里那怒放的一朵朵红梅。
曾记否,图书馆自习室里的朗朗书声,和晨曦的第一缕阳光,温暖着整个校园,还有风雨球场上健儿的挥汗如雨。留下了很多学子最美好的青春记忆。
综上所述,从国际背景,我们的国情,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于情于理,于国于民,我们都应该保留西校区,从长远来看,保留西校区是利大于弊的,这是在进行深入思考,调查论证后得出的结论。本文也希望能抛砖引玉,新校区的建设,西校区的去留,是我们学校发展中的大事,广大师生,校友肯定也有很多想法和建议,希望能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
深着这片土地的海院人
欢迎光临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http://www.zjoubbs.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