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我家历史
《何处是我家?》原本是希克罗普与提尔两人为喜剧《无怒无争》(Fidlovačka aneb Žádný hněv a žádná rvačka,或简称为Fidlovačka)所创作的配乐。此剧首度公开是在1834年12月21日时,於布拉格的庄园剧院(Stavovské divadlo)演出。《何处是我家?》的原曲有两段,虽然有说法认为两位创作者当初曾因为这首歌的整体品质不符合整出剧的品质要求,而考虑将它排除在作品之外,但实际演出後却意外地受到捷克民众的欢迎,并很快地变成非正式的国歌,作为捷克想在当时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奥匈帝国中,争取自己独自的主体性之一种象征。
在捷克斯洛伐克於1918年形成之後不久,《何处是我家?》的第一段就被选作为该国国歌里面代表捷克的部分,而伴随著的则是代表斯洛伐克的《塔特洛山上电光闪闪》(Nad Tatrou sa blýska)之第一段内容,两首歌合组成捷克斯洛伐克的国歌。为了配合当时经过改良的拼字规则,歌词中部分经过修改(例如「stkví」被「skví」取代,「jest」被「je」取代),但并不影响歌词的实际意义。
1992年时捷克斯洛伐克分裂成捷克共和国与斯洛伐克共和国,其国歌也随之一分为二。不过不似斯洛伐克的国歌《塔特洛山上电光闪闪》在分开之後将原本省略的第二段加回,新政府正式将只有一段的《何处是我家?》定成捷克的法定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