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标题: 咱们学院i就是这样的吗? [打印本页]

作者: 海洋    时间: 2008-12-14 16:10
标题: 咱们学院i就是这样的吗?
    听说咱们海院有这么个规定,拿奖学金超过一定数额的贫困生就不能享受学费减免的政策,我觉得如果有这种规定就真的很恶心了,丢咱们海院的脸啊,说出去都不知道会被别人怎么骂呢!亏我还取了这么个网名!有志之士顶下啊,我不希望这么恶心的规定真的在咱们海院形成啊,那不就等于他们把国家家里给好学生的钱收回给学校吗?这是什么政策嘛!!!! [s:95]  [s:95]  [s:95]
作者: beijixinggjb    时间: 2008-12-14 17:43
你大几啊 ,.....
还真纯啊
作者: 冥王也微笑    时间: 2008-12-14 22:28
..................... [mop011]
作者: 拎壶冲冲    时间: 2008-12-14 22:34
我觉得很必要,有时候一个人确实拿太多了,有些班级抽出一部分到班费来搞平衡的。这样做会和谐一点吧。
作者: 洞房不败    时间: 2008-12-14 23:00
世界就是这样腐败的 [s:88]  [s:88]
作者: 文化路105号    时间: 2008-12-14 23:15
引用第0楼海洋2008-12-14 16:10发表的“咱们学院i就是这样的吗?”:
      听说咱们海院有这么个规定,拿奖学金超过一定数额的贫困生就不能享受学费减免的政策,我觉得如果有这种规定就真的很恶心了,丢咱们海院的脸啊,说出去都不知道会被别人怎么骂呢!亏我还取了这么个网名!有志之士顶下啊,我不希望这么恶心的规定真的在咱们海院形成啊,那不就等于他们把国家家里给好学生的钱收回给学校吗?这是什么政策嘛!!!! [s:95]  [s:95]  [s:95]

同学,请弄清楚事实再说话,不是把国家爱给学生的钱收回,而是把钱给那些资助力度还不够的学生,学费减免的名额还是一样,没有减少的。而且,你知道现在学校的贫困生比以前相比要多得多。不能把资助都集中到部分同学身上,兼顾公平,特别是大一的不能获得像励志奖学金这种大数额资助的同学,还有因为成绩原因以前没有得到相应的资助的同学。你觉得有错了?
作者: 492707801    时间: 2008-12-15 16:54
这个是得考虑下的,要不别的贫困生就没机会了,利益均沾嘛
作者: 迷夜...    时间: 2008-12-15 17:45
这有什么不合理的.我觉得一个人拿那么多才是不合理的 [s:96]
作者: wffypb    时间: 2008-12-15 19:36
这样的政策倒是没听过,不过学校贫困生学费减免的名额是很有限的,而贫困生相对又比较多,拿了奖学金的相对来说已经得到了资助,我想把机会留给更多的人也是应该的。不是吗?
作者: ljf    时间: 2008-12-15 19:56
据我所知,二本所支助超过3960,三本超过6000的贫困生才不能申请学费减免,总不能一个人又拿励志5000,又学费减免,总要照顾那些成绩一般的同学,毕竟贫困生很多,名额有限。还有总有同学说学校不好,麻烦不要听风就是雨的,有的同学只是发上来求证,在你的嘴里就是真的发生了一样
作者: 海洋    时间: 2008-12-19 19:54
没发生我会说吗?你有没有脑子的啊?学校这样一来不是打消了那些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了吗?搞笑!你家里有钱你是不会这么想,你怎么不捐点钱给学校用来做奖学金啊! [s:106]  [mop058]
作者: beijixinggjb    时间: 2008-12-19 19:57
引用第10楼海洋2008-12-19 19:54发表的“”:
没发生我会说吗?你有没有脑子的啊?学校这样一来不是打消了那些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了吗?搞笑!你家里有钱你是不会这么想,你怎么不捐点钱给学校用来做奖学金啊! [s:106]  [mop058]


这人思想不行  望论坛的 各位 辅导员 来进行 思想教育
作者: 金璇木雕    时间: 2008-12-20 00:35
马太效应发过来的叫法就是利益均沾。
作者: 醉醉风    时间: 2008-12-20 22:50
引用第13楼兔宝宝吃面2008-12-20 22:22发表的“”:
我就见我班级里的个别贫困生过得比我还潇洒
有同感!我们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是没有贫困生的“头衔”的,但是我们都不是有钱人家出来的,也挺节省地过日子的!有了贫困生的名号就等于有机会拿助学金、勤工俭学、学费减免、励志奖学金等。。。。  其他不是所谓贫困生,但是家里经济不好的,又该怎么办啊。。。 lz说话要讲点良心!




欢迎光临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http://www.zjou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