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标题: 伤害头发的坏习惯~ [打印本页]

作者: 折翼飞    时间: 2008-4-5 02:03
标题: 伤害头发的坏习惯~
1、经常使用吹风机

头发所含的水分若降低至10%以下,发丝就会变得粗糙、分叉,而经常使用吹风机吹发的后果就会如此。

2、每天反复梳发超过50次

梳理过多,会伤害秀发。

3、只梳理头发的尾端

只梳发尾,往往会出现断发或发丝缠绕的现象。

4、趁头发很湿时上发卷

正确的方法是等头发干到七八成时,再上发卷。

5、洗完头发后用力擦干

用毛巾用力搓揉,只会使头发枯涩分叉。

6、洗发剂泡沫越多越好

这样会使头发更干涩。洗发用品的泡沫不应求多,而用力要轻柔。

7、在头发上喷洒香水

会将头发中的水分带走,使秀发更显干燥。

8、染发与烫发同时进行

会使头发的负担太重而伤害秀发。

9、卷发时用力上紧发卷

上发卷时过于用力,很容易把头发扯断。

10、戴着发卷入睡

头发被卷在发卷中,承受一整夜的重量和压力,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伤害,所以这一方法是不可取的。

11、头发干涩时就多抹一些护发乳

头发干燥,缺乏光泽,多抹些护发用品就可以解决,相信许多人都曾这样试过。事实上,过量的护发乳只会给头发造成负担。要抹的话,最好只抹在头发表层即可。

12、用力梳头可除去头皮屑

用梳子的尖端用力刮头皮,的确可以除去一些头皮屑,但是头皮上的角质细胞也会脱落,造成头皮受伤。

13、烫发不成功再来一次

新烫的发型不令人满意时,有些人会重新再来一次。这样做对头发将造成极大伤害。

14、一瓶洗发用品全家合用

使用不合发质的洗发、护发用品,结果可想而知。

15、各种皮质的人都可以染发

如果可以的话,在进行染发之前,与美发师充分沟通,先沾些染剂在手腕内侧,如果出现红痒,就应该打消染发的念头,以免伤害头发。


:( 偶占了好几条啊,怪不得头发象霉干菜

作者: maoyuxiong330    时间: 2008-4-5 08:36
了解~~~~
作者: 睿哲    时间: 2008-4-5 11:2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wzfxc    时间: 2008-4-5 11:58
呵呵,是要好好的保护头发
作者: 爬墙树    时间: 2008-4-5 16:45
主人的头像好狂野。明眼人一看便知道!
作者: 闪闪    时间: 2008-4-5 19:23
受用啊
作者: 大麻哈鱼    时间: 2008-4-5 21:01
[s:65]  [s:65]  [s:65]
作者: 紫色的雪    时间: 2008-4-6 14:49
引用第3楼wzfxc2008-04-05 11:58发表的“”: 呵呵,是要好好的保护头发

作者: 红袖翩香    时间: 2008-4-6 15:20
MS我每天洗每天吹
[s:71]  [s:71]  [s:71]  [s:71]
作者: 随意    时间: 2008-4-6 15:49
看了才明白······· [mop874]
作者: 折翼飞    时间: 2008-4-6 19:20

引用第4楼爬墙树2008-04-05 16:45发表的“”: 主人的头像好狂野。明眼人一看便知道!
~

知道什么。。。``~~


作者: “药粉”小梅    时间: 2008-4-6 19:22
哇 LS的是有天唯~~~
作者: crazy伟伟    时间: 2008-4-6 19:23
呵呵 受用
作者: 宁格格    时间: 2008-4-7 08:52
引用第8楼红袖翩香2008-04-06 15:20发表的“”:
MS我每天洗每天吹
[s:71]  [s:71]  [s:71]  [s:71]
短发就不要吹了...很伤发质的...
作者: 宁格格    时间: 2008-4-7 08:54
上次单位主持去弄造型,结果那发型师刚要倒刮就听我一声尖叫...
最后只好作罢...弄了个超简单的造型...
作者: “药粉”小梅    时间: 2008-4-8 22:41
引用第14楼宁格格2008-04-07 08:54发表的“”:
上次单位主持去弄造型,结果那发型师刚要倒刮就听我一声尖叫...
最后只好作罢...弄了个超简单的造型...
老大很漂亮的说
偶看到过了
下次把你暴了 嘿嘿
作者: 宁格格    时间: 2008-4-9 08:11
呃...信不信打你PP?
作者: 红袖翩香    时间: 2008-4-9 15:56
引用第15楼近水楼台2008-04-08 22:41发表的“”:

老大很漂亮的说
偶看到过了
下次把你暴了 嘿嘿
给我看看
[s:64]  [s:64]  [s:64]




欢迎光临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http://www.zjou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