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官场的“说是说,做是做”,娱乐圈的“先上床、后上戏”,足坛的黑哨、黑幕一样,学术界潜规则的出现也由来已久。我想其因主要有二:一是体制问题。目前的学术体制还没有消除计划经济时代的学术资源分配方式,个别部门和个别人掌握着学术资源的审批权和分配权,长此以往,就会滋生潜规则。比如,几年一次的博士点评审都是各高校博弈的重点,这种博弈除了比学术势力之外,还要比公关力度,有时公关力度比学术势力还重要。有的高校甚至拨专款,校长带队进行公关。显然,假如主管部门加强保密制度,严禁泄露评委信息,公关的潜规则就派不上用场。二是趋利意识。潜规则其实就是利益分配的某些不便言说、不用言说的规则。如果没有趋利意识,也就无所谓潜规则了。对于潜规则,无论你是被迫遵守还是主动介入,一定都是背后的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的利益在作怪。三是从众心理。按照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的观点,进入群体的个人在“集体潜意识”机制的作用下,就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其智力水平就像“动物、痴呆、幼儿和原始人”一样十分低下。对于这种从众心理,勒庞称之为“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规律”(law of the mental unity of crowds)。学术界的潜规则与这种从众心理有着必然关系。比如前面所说的论文答辩一票否绝制,在别人都投赞成票的从众心理作用下,这否决的一票就很难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