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标题:
生命在呼唤
[打印本页]
作者:
chet1217
时间:
2008-3-9 20:09
标题:
生命在呼唤
编者按:
最近,一个22岁女大学生的不幸命运引起了东南商报等省内外多家媒体和热心市民的关注,纷纷报道、转载和捐款。这个女大学生就是现就读我院商学院05物流管理班的陈弥妮同学。8月24日,笔者电话联系陈弥妮同学时,她正在回宁海老家的路上。她说,现在没钱治病了,再说病情比较稳定,先回家住几天,等下星期一再来医院。陈弥妮的班主任吴铭丽老师说,陈弥妮的病情,也引起了商学院领导的重视,副书记周碧丽代表学院已去探望过。吴铭丽更是每周去二、三次。同时打算在新学期开学时举行一次募捐活动。在此,我们衷心祝愿陈弥妮同学早日康复,早日回到学院继续读书。(以下是有关陈弥妮同学的报道转载)
生命在呼唤
宁海新闻网讯 (记者 王银宁 通讯员 苏敏宣)她是不幸的,当她准备走出校园,开始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时,一场大病让她躺在了病床上;她又是幸运的,当她生病的消息传到村里时,相识的不相识的村民们都纷纷赶往医院看望她,献出自己的爱心,希望能挽留住这个年轻女孩的生命。
陈弥妮,22岁的白峤村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今年暑假正准备去一家公司进行毕业实习,但不期而至的大病让女孩进了宁波市第一医院。她得的病叫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干细胞、造血微环境损伤以及免疫机制改变,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出现以全血细胞(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医生说,要治疗她的病,需要进行骨髓移植,各项治疗费用大概需要50多万元。对于一名农家子女来说,这笔钱无疑是个天文数字。从6月28日发病住进医院,一个多月来,已经花去了7万多元钱,家里有的借的都已经用进去了。但家人没有放弃,女孩也没有放弃。
病魔前,女孩是坚强的,始终对生命保持着渴望。她的班主任吴老师告诉记者,女孩是一个热心的人,在班里担任宣传委员,与人相处和善,同学间感情很深厚。这次听说她生病了,同学们纷纷从各地赶回来看望她。病床前,老师和同学发现了一个更为坚强勇敢的陈弥妮。由于每天都要打针,她的手上都是乌青的一片,老师同学看着都哭了,她却笑着安慰同学们。由于身体虚弱,每次吃饭都是一次考验,但她还是忍着疼痛,含着眼泪一口口地吃饭,吃一点点,休息一下,再吃一点。对她来说,每一口饭都表示着她对生命的留恋和坚持。而医院的护士们也说,这样坚强的女孩子真是少见,抽骨髓的时候,那样撕心裂肺的痛苦她竟然只叫了一声就咬牙坚持下来。舅舅赵志斌说,她从小就肯吃苦,因为家境不好,每次放暑假回来,她都去打工,想方设法替家里减轻压力。
消息传到村里时,白峤村的村民们纷纷行动起来,主动在村里进行募捐活动,你50,我100,虽然钱不多,但都凝聚着村民们的一份爱心和祝愿。不少村民还亲自跑到宁波,把钱送到医院,鼓励女孩好好活下去。村里的干部们很受感动,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争取救助资金,同时组织党员们捐款,尽一切可能帮助陈弥妮。他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献出一片爱心,共同来救陈弥妮的生命。
《生命在呼唤》后续
——众人伸出援助之手纷纷捐助
宁海新闻网讯 (记者 王银宁 实习生 胡丽娜) 7月31日,记者曾报道了白峤村民救助再生障碍性贫血女孩陈弥妮的事迹,昨天,陈弥妮的同学接过了爱心接力棒,在加贝超市门口进行募捐活动。
虽然已经是下午4点,但天气还是比较炎热。冒着高温,20多位同学分头在门口、大街等地散发“用爱心让生命延续”的传单,让更多的人知晓这件事情。一位姓潘的同学告诉记者,当陈弥妮生病的消息传到同学中时,大家都想着要帮她做点事情,于是就组织了这次募捐活动,希望能给陈弥妮一份希望。
爱心在大街上流淌。许多人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大家你50,我100地往募捐箱里塞,把自己的爱心与祝福送给远在宁波的陈弥妮。刚捐了钱的江小姐说:“这个女孩和我一样大,但是她却比我不幸,希望她能够尽快好起来,因为有那么多人在看着她,关心她。”“这个姐姐好可怜,妈妈我们来帮姐姐一把吧。”一个小女孩拉着妈妈的衣角说,于是募捐箱又多了一份“爱心”。
加贝超市宁海店的店长胡先生也发动超市的全体员工进行募捐,他说:“我们捐的不多,但是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希望能够帮助她延续这美好的生命。”胡先生还想对陈弥妮说:“有这么多人在关心你,相信你一定能战胜病魔,加油!”
陈弥妮的高中班主任谢静贝老师也来到了募捐现场。他告诉记者,陈弥妮是个坚强的女孩子,即使面临这样大的困难,她也在努力着。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帮助陈弥妮的队伍中来,献出爱心,送去关爱,帮陈弥妮渡过难关,用积少成多的爱心来让这个炽热的生命得以延续。
募捐活动还在继续,组织活动的潘同学说每天的16:00——21:00,他们都会准时到加贝超市门口进行活动。另外,他们还开通了捐款账号,爱心市民可以通过银行汇爱心款。
母亲:“被送走的二女儿救救你姐姐”
东南商报讯(记者樊卓婧 范洪)19年前,家住宁海跃龙街道上白桥村的赵女士做了平生最后悔的一件事——— 已经有了一个女儿的她把刚出生不久的二女儿送了人。如今大女儿查出得了再生障碍性贫血,急需做骨髓移植,医生说用自己同胞姐妹的骨髓最好。赵女士一下子犯了难,这么多年了,他们该不该把那个女儿找回来让她救姐姐?自己又将如何去面对这个一出生就被自己送走的女儿?
送走二女儿,哭了一整夜
二女儿出生在1988年深秋,当时正是家里最困难的时候,赵女士是农民,做泥水匠的丈夫两年也没找到活干,家里入不敷出,大女儿陈弥妮两岁了,看着刚出生的二女儿粉嘟嘟的脸,夫妇俩犯愁了:“这个孩子该怎么养活?”后来他们听说邻村下白桥村有对夫妇没有孩子,但一直想领养一个孩子。
赵女士心里闪过送孩子的念头:那对夫妇她认识,为人忠厚老实,会对孩子好的。但她很快又推翻了这个想法,毕竟孩子跟着亲生父母好,然而面对家里的困境,她不得不妥协,最后丈夫的一句话让她下了决心:“既然我们养不起,不如送给养得起的人家,对孩子发展好!”
几天后,下白桥村的那对夫妇欢天喜地地把二女儿抱走了,赵女士哭了一整夜。
“现在想想真后悔啊,其实咬咬牙就挺过来了,这一送,连看一眼女儿都难哪!”按照当地的观念,把孩子送掉后两家就不应该来往了,赵女士夫妇尽量不去下白桥村,只是经常从邻居嘴里套一些二女儿的情况。
二女儿在8岁那年,自己顽皮爬到桥栏上,后来掉进水里昏迷了好几天,赵女士急得茶饭不思,几次想跑去看看,都被丈夫拉住了。那几天,赵女士没睡好觉,后来听说孩子转危为安,她才放下了心。今年暑假,二女儿考上了大学,赵女士夫妇很开心,但这种感情他们不敢表露出来,因为家里的两个女儿 (10年前,他们又添了一个小女儿)都不知道自己还有一个姐妹。夫妇俩觉得二女儿有了个好前途,养父母也对她很好,没有必要去打扰她的生活。
也许只有妹妹才能救姐姐
今年6月底,在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读大二的大女儿陈弥妮突然手臂上很痒,还长出许多小红点,当时以为可能是长痱子。没想到校医院医生看了后直摇头,让她上大医院好好查查。6月29日上午,陈弥妮在同学的劝说下去了宁大附属医院血液科,医生仔细检查后告诉她:现在必须立即住院,而且要立即隔离,因为现在的身体状态非常危险!
这下陈弥妮有些害怕了,她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父母。住进医院的当晚,陈弥妮开始发高烧,并出现短暂昏厥和全身抽搐。
一周后,医生建议陈弥妮转到第一医院血液科,最终的诊断结果让她和家人大惊:自己被确诊患了再生障碍性贫血,必须进行配型移植骨髓才能根治,否则可能有生命危险。
陈弥妮的主治医生说,这种疾病虽然可以通过现代医学手段以及药物方法进行控制,但有些条件下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要想根治,只有通过骨髓干细胞移植。除了亲人的骨髓配型,也可以到骨髓库里进行检索,但不一定能找到,且费用相当高,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病人根本无法承受。所以,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是配型的最理想的选择。
医生表示,陈弥妮家中3个亲人,父母因为年纪太大,配型条件不理想,而陈弥妮11岁的小妹妹年纪太小,骨骼发育不是很完善,所以也不能进行配型。如果陈弥妮有一个年龄相近的妹妹,那么她们两人之间配型成功的概率将达到25%以上,这对根治疾病是极为有利的。
想认二女儿,这个口怎么开
知道这个结果后,赵女士的第一反应就是去下白桥村认二女儿,对她来说,现在没有什么比挽救大女儿的命更重要。然而丈夫却顾虑重重: “孩子知不知道自己的身世还是个问题,当初不要这个女儿,这么多年都没尽过做父母的责任,现在有事再去认,这算什么?二女儿会怎么想?养父母舍得让她捐骨髓吗?就算他们不说,别人也会说我们没良心,还是不要去打扰二女儿了。”
面对父母的争论,一旁的陈弥妮一直没吭声。对她来说,这些天发生的事太多,先是查出得了重病,接着又多了一个妹妹,一下子有点难以接受。妈妈说自己和大妹妹曾经就读于同一所小学、初中和高中,姐妹俩长得还有点像。
陈弥妮在想,大妹妹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她们是不是曾多次在校园里擦肩而过呢?她告诉记者,就算不为自己治病,她也很想见见这个妹妹。
赵女士说,无论如何,这辈子是欠二女儿的了。但毕竟血浓于水,她想做通丈夫的工作,更希望这个从小被自己送走的女儿能够体谅父母的难处,救救姐姐!
采访手记
采访离开的时候,赵女士又追出来叮嘱了一句,别把二女儿的名字和养父母的姓写出来。自己心里还没底,不想对二女儿有任何伤害。然后她又问了一句: “你说,她会恨我这个当妈的吗?”
记者真的不知道如何回答她,但从心底里希望这个故事有个圆满的结局,我们期待着这个让赵女士日夜牵挂的女孩和她的养父母看到报道以后能够主动联系我们,然后一起携手挽救陈弥妮的生命。
“被送走的二女儿救救你姐姐”后续
女儿在眼前,生母流泪未相认
小芸从小就知道自己的身世,一时难以接受突然出现的亲人
东南商报讯(记者樊卓婧 范洪) 昨天报道的《“被送走的二女儿救救你姐姐”》打动了许多人,陈弥妮的老师叶老师一早看到报纸后就赶到病房,劝起了赵女士夫妇:“现在还有什么比弥妮的病更重要呢?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争取。”赵女士终于点了头,与记者一起赶往宁海。这是她19年后第一次见到亲生女儿小芸(化名)。没想到,小芸从小就知道自己的身世,只是面对突然出现的母亲和姐姐,感情上一时还难以接受。
生母:我对不起女儿
在去宁海的路上,坐在叶老师车里的赵女士非常不安,一遍遍地问:“你说,我们就这样去,合适吗?”叶老师不停地给她打气,但赵女士还是不停摇头:“终归是我做娘的对不起她。”
进入宁海城区后,赵女士更紧张了,腿有点微微发抖。记者从知情者那里了解到,小芸正在城区的一家花店打工,就和她取得了联系,约她在城建局门口见面。不一会儿,一个穿红衣的女孩过来了,赵女士眼睛直直地盯着对方:“应该就是她吧,不不,我还是不见她的好。”
这个女孩的脸胖乎乎,笑起来的样子很纯真,长得和陈弥妮颇为相像。见到记者后礼貌地一笑:“请问你们找我有什么事吗?”
记者只说恭喜她考上大学,想去她家看看,便让她坐到后面的一辆采访车里。两车往小芸家赶时,赵女士不停地向那辆车张望,念叨着:“像,真像。”
然而到了小芸家时,赵女士说什么也不愿意下车了:“我没脸见他们,今天能见到亲生女儿,我已经很满足了。”赵女士的眼眶湿润了,最终她没有下车,也没有到小芸家里去。
养母:担心孩子身体
小芸带着记者走进了她的家,那是几间破旧的木结构房,客堂光线昏暗,除了几把竹椅外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小芸的养母李女士急急地迎出来,小芸跑上前撒娇地拉住养母的手。看得出来,母女俩很亲密。
叶老师借故把小芸支走,一点点向李女士说明来意。一听说陈弥妮得了重病,李女士非常同情。叶老师提出想让小芸捐骨髓,李女士第一反应就是反对:“不成,真的不成,我这孩子从小抵抗力就弱,抽骨髓她哪里受得了啊!”
虽然叶老师一遍遍地解释抽骨髓对身体不会有多大影响,但李女士只是摇头:“你不是做妈的不会心疼,是从孩子身体里抽出来的啊,怎么会没影响呢。”李女士告诉记者,小芸从小就有点贫血,经常会头晕,动不动就生病,这让她没少操心。他们夫妇俩都不识字,好不容易把女儿培养成了大学生,实在不想有任何闪失。
叶老师长长叹了口气:“毕竟是她亲姐姐,总该让她知道这回事吧。”李女士沉默了好一会儿,终于点头答应了:“好吧,她都19岁了,应该让她知道了。”
小芸:从小知道身世
“你们不要说了,我都知道,从小就知道!”小芸的反应出乎大家的意料。原来,从邻居的闲言碎语中,小芸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是抱来的,也知道亲生母亲就在不远的农村。只是养父母不说,她也不会提,怕养父母伤心。
叶老师小心翼翼地问:“她毕竟是你姐姐,你不想去救她吗?”小芸的眼睛很快红了,有点赌气地说:“不去,我对他们没感情,为什么要去?”话没说完,眼泪已经掉了下来。叶老师赶忙过去轻声劝慰:“好,我们尊重你的意见,还是现在的爸爸妈妈对你好,是吗?”小芸点点头,把脑袋埋在臂弯里。
小芸断断续续地告诉记者,她知道亲生母亲就在不远的邻村,可是这些年从来没看过她。她从小体弱多病,8岁那年从桥上摔下来差点没命,在她最危险最困难的时候,都是养父母守在身边,亲生父母连个面也没露过。养父母真的对自己很好,有好吃的总是让给自己。他们没文化,但是拼了命地供自己读书。养父是个泥水匠,前两年腿摔得很严重,医药费花了好几万元,家里一整年没有经济收入,就这样他们还是坚持让她上学,在她的心里,他们就是亲生父母。她反复念叨:“这个结局我无法接受。”说完她低下了头……
李女士的眼睛也红了。她摸着女儿的脑袋:“他们毕竟是你的亲生父母,本来我想在你大学毕业之后告诉你,那时你赚了钱,也该去孝敬他们的。”但小芸只是一个劲儿地摇头,泪如泉涌。记者离开的时候,李女士一直送到了村口,她说,自己虽然反对女儿捐骨髓,但她还是觉得女儿应该去看看生病的姐姐。小芸毕竟还小,一时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也很正常,自己会慢慢做她的工作。记者樊卓婧范洪
采访手记
尊重小芸的任何选择
从宁海回宁波的路上,我们的心情十分复杂。结束采访离开时,小芸最终还是选择了沉默。在车上一闭上眼,脑海里浮现出的还是小芸低头哭泣的神情,“小芸会不会与自己的亲姐姐相认?”
当小芸确认自己不是养育了她19年的父母亲生的,当她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从未谋面的亲人,小芸沉默了,流泪了……任何人在这一刻都会难以平静。
面对所有的一切,19岁的小芸是无辜的,她的心灵无法承受如此沉重的现实。在这一刻,我们应该尊重她的泪水。因此,无论小芸是否与自己的亲人相认,是否为自己的亲姐姐捐献骨髓,她的任何选择都无可指责。
陈弥妮出院 姐妹俩故事引多家媒体关注
东南商报讯(记者樊卓婧 范洪) 自本报连续报道《“被送走的二女儿救救你姐姐”》、 《女儿在眼前,生母流泪未相认》后,这姐妹俩的命运牵动着许多人的心。读者纷纷致电本报热线87270000询问事情进展,想提供帮助。记者从第一医院血液科了解到,姐姐陈弥妮的病情暂时得到控制,准备今天出院。
姐姐常发短信给妹妹
姐妹俩的故事引起了很多媒体关注,省内多家媒体以及南京、重庆的电视台都给记者打来电话,表示要来宁波采访报道这件事。
昨天下午,浙江电视台经视频道《沟通故事会》记者沈芃特意从杭州赶来采访陈弥妮。在镜头面前,陈弥妮一直很乐观,一点不像重病在身的人。但当沈记者提出采访小芸时,陈弥妮犹豫了: “你们一定要去吗?”得到肯定答案后,她小心翼翼地要求: “电视和报纸不一样,你们别把镜头对着我妹妹的脸,她是无辜的!我不想她难过!”沈记者忙表示一定会尊重小芸的意思。
陈弥妮告诉记者,这场病让她成熟了不少。刚知道病情时,她总是悄悄躲在被窝里哭,是家人和朋友给了她很多安慰。家里经济困难,初中和高中的同学在大热天四处奔波,给她筹集了好几万元医疗费,爸爸妈妈更是悉心照顾自己。
这不由让她想起当年妹妹从桥上摔下来生命垂危时,妈妈没去看过,妹妹心里该有多么难过。她现在完全理解妹妹的心情,时不时地会给妹妹发些短信,说的都是些大学里的琐事,她想替父母补偿妹妹一些。“第一,终究是我们亏欠她的;第二,在农村的观念里,抽骨髓是件很了不得、很要命的大事,所以谁也没权利强求她。”陈弥妮说她到家后应该会去见见妹妹,但不知道见了面怎么说。
小芸的态度有所缓和
在读者来电中,同情的砝码多放在了小芸那边。很多读者都说他们希望看到一个圆满的结局,但小芸的反应无可厚非,因为她确实太委屈了。一名傅先生更关心小芸现在的处境,他知道小芸家经济困境,想资助她四年的学费。傅先生说,他女儿也是大学生,刚刚向中华骨髓库捐过骨髓,救的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他委婉地表示,小芸可以不认亲,但出于尊重生命,她还是该救陈弥妮。
记者昨天拨通了小芸的电话,转达了读者的意见。小芸说,她收到了姐姐发来的短信,但不知道怎么回,想等等再说。记者告诉她陈弥妮很快就要出院回家了,问她是否去看望。小芸沉默了好一会: “再说吧,我会考虑的。”
陈弥妮不能回学校了
值班医生告诉记者,陈弥妮恢复状况较好,初期的药物治疗取得了一定效果。出院后,她必须每隔两三天就来一次医院检查血常规,直至找到配型合适的骨髓干细胞进行移植,才能从根本上治好病。
记者得知,陈弥妮不能回学校上课了。医生解释,陈弥妮抵抗力比较差,一旦感染病菌引起感冒或者其他流行病,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医生嘱咐她不宜继续上学过集体生活。
作者:
chet1217
时间:
2008-3-10 16:24
故事中的小云就在浙江海洋学院,她是大一的
欢迎光临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http://www.zjou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