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标题:
关于音乐和生命的沉思
[打印本页]
作者:
永永
时间:
2008-1-4 13:11
标题:
关于音乐和生命的沉思
关于音乐和生命的沉思
----由《光》而来
作者: 足音 发表时间 2007-12-24 20:38:46 人气:3755
题记——音乐的盛宴,它的启蒙是从生命开始,而耳朵的旅行,更在于的是心灵的共鸣。长途跋涉,需要的就是那一束生命之光。关于生命,关于《光》,两者之间是温暖相通的,有了生命,就有了光的渴望,而在耳朵的这束光里,就是透向心灵的震憾和共鸣。在此,不做学术性的分析,只做情感的交流。
(一)
因为做编辑的原因,每天面对大量的文字,因此让自己有些怠慢的心态。但又因为这些机遇,自己总是能第一时间冲击自己文学的视野。不过发现做编辑的人,会变得越来越懒,这或许是种职业病的弊端:每天面对,却对自己的内心有了遗忘的倾向。
前几天看到堆积的稿件里有一篇作者投来的作品,名字叫《音乐,美丽的记忆》。在漫长的几个月审稿中,一直接触她的文字,和她之间的交流也是非常多而亲切的。在没看到这篇文章前也收到她的邮件,希望我在她的文字里给予些评论。很认真的阅读了她的作品,她的风格还是没有变,在写作的技巧布局上一直都挺完美的,好比一篇议论文,具备了论点论证论据的要素,而文学的三要素,她似乎一直也没有忽略。有时候,有种好让你无以挑剔,但总觉得少了些可以讨论的东西。
相比起来,我就觉得我是一个不怎么严格要求自己的人,生活或者文学风格,我都是一个可以挑出一大把毛病的人。我太注重写意,很多时候对于文学的条条框框,倒是天马行空,容易遗忘。因此,我给我的评价是小气,而给她的评价,坚持将成大器,因为她具备了文学修养。很多时候,我写评论,也只是写些感悟之类,对于真正起到指导作用,我觉得对我是太苛求了。
音乐,于人的一生,它是不能缺少的一个长途旅行。她的这篇文章里,很详尽的写了一些音乐感觉,事例还是列举了一些名曲风,这对于文字布局是成功的,因为只有熟知才能让人认同,但在最后的结尾“音乐在于我,永远不会成为我的职业,你曾见过哪个人会把自己的大脑皮层切下一部分来,装在篮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吗?”,在这里我停住了,因为我有了共鸣感。因为留下了一些思考,而让文章更有延伸性,这是我一直追求的。
(二)
耳朵的旅行,它将是人穷其一生不能抛弃的,也将是各艺术家不断追求和冲破约束的一种挑战。为什么有很多人还会停留在过去或更多的音乐名曲里,它的经典之处是永远抓住了别人的耳朵。而我喜欢音乐也将是随性,不苛求的。
这让我想起最近听到的一首音乐叫《光》,曲风简单,平缓的钢琴曲前奏,干净的略显低落的声音处理把人带进一种被动的黑暗里,它让人想到黑暗,贫穷,还有奔忙的战争。最后是清亮的高音破云而出,让人看到了黑暗中的曙光,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田园,看到了心灵的归处。
这种紧紧扣住的呼唤,就是我们生活里所不能缺少却没法表达的一种情绪方式。这首音乐在高音部分是点睛之处,特别快到最后那个跳跃性的高音,就是太阳彻底的冲破云层,变得强大而光芒万丈起来,而声音上的跳跃增加了歌的情感,而听众在这过程里,感觉就是挣脱灵魂的束缚,跟着跳跃想象到了自由的林中歌唱的百灵鸟,还有预召着一种升华的情感欲望,内心变得纯净。
整首歌,不够四分钟,却把人的情绪带进了低落,平缓,高潮,再有一种对生命的期许。查这首音乐的出处,原来它还只是一首名不经传的新曲,正版还没发行,歌手也只是一个十八岁的小男生,名字叫王栎鑫。这首歌唯一的大阵容就是制作人是阿弟仔,一个非常有名的制作人和词曲创作者,他领取了很多奖项,他的名字就等于是一个品牌。
中国的音乐,除了在民族器乐曲上有一定的成就外,彼如古筝,二胡……而其它页似乎一直缺少一些崭新的元素。音乐的流行和时尚元素一直也都是一种审美疲惫的状态。主流的非主流的,都很难抓住人的耳朵。这首歌曲,不能说他有多好听,只能说他似乎冲破了一些屏障,让人看到了一些惊喜的突破,歌手这种跨五个八度的高音在中国史上应该还是屈指可数,会不会创造音乐上的一些奇迹呢,还真的值得期待;还有整首歌带给人一种励志向上的精神力量,它的曲风没有攀附主流的时尚风,而是一种归属的怀旧感,让人看到音乐,它最大的领域是挑战旧的时髦。
而最惊喜的是《光》竟然被选为2008的奥运候选歌曲。而这十八岁的小家伙会不会带来另一场音乐盛宴?这将是未知的,我们只能期许。
(三)
我有个朋友,八岁一场车祸,他变成了一个失聪者。在漫长的成长过程里,他对生活积极而不颓废,对音乐一直有一种很特别的感觉。现在的超科技信息时代,他唯一能分辨一首音乐的高低就是从播放器里跳跃的线条来分辨的,而他唯一能辨别声音的位置,就是从歌手的嘴型里想象的。
因为职业的关系,很多次我被他请在电脑前,聆听他在网上自录的一些歌曲,然后要我给他指出一些缺点。记得第一次,在安静的黑夜里,只有电脑屏幕里打出的一些淡淡的光晕,播放器里传来他刚发来的第一首齐秦的《大约在冬季》,只听第一声,我已经是控制不住的夺泪而出。你们没法想象,音箱里那把嘶哑的声音,声带因为长久不发声,而说话能力完全是八岁前的记忆,那发音是我努力在辨识才能听出一些音节,至于节奏,你可以想象一个人完全靠看嘴型和播放器高低音的线路条,还有什么音准可言。
但在长达几十秒的里,我还是很认真的聆听,虽然耳边就听到模糊的“啊,啊,啊”的声音。听完,我给他在短信里发去,很好,真的很好。而他因为我的默许而略带羞涩的说,他真的很喜欢音乐。他说,有时害怕自己遗忘声音的味道,只能不断的自言自语,或者打长途电话给姐姐,一说就是半个小时。
味道?我惊奇。他更羞涩了,说,声音在心里只能是味觉了,好想一辈子都记住。如说他渴盼音乐,还不如说他更渴盼的是童年里有记忆的声音。他传给我的那些自录音乐,在我的忆忆里一直定格,我没法再去听第二遍。只能也像他一样用味觉去记住那个晚上,那种抽痛的感觉。
音乐就是一种感觉,它会给你一些力量,无论是颓废的还是积极的。曾经在网络上流传说有一种叫死亡音乐,而听过这首音乐都没有理由的自杀身亡,现在撇开这个消极的主题,但却不能不震憾这个音乐带给别人最终的归处,就是它所处发的力量。至于前面所提到的《光》,它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让人冲破乌云看到光芒,冲破黑暗看到光明,还有就是最终的宁静,它让我想到婴儿的美好,世界的美好。
文字随性,生命也随性,音乐更随性。耳朵的长途旅行,它没有概念可言,但音乐的成败就是蕴含的最终力量。
责任编辑 淼淼4859
[s:70] [s:70]
欢迎光临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http://www.zjou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