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标题: 战痘~珍珠粉~[YAOYAO的美丽帖] [打印本页]

作者: yaoyao--魅冬    时间: 2007-9-24 12:34
标题: 战痘~珍珠粉~[YAOYAO的美丽帖]
纳米珍珠粉可能是痘痘最强的克星。
   纳米珍珠粉可以清热解毒、清洁皮肤、控制油分,还可促进受损组织再生恢复。使用内服加外用的方法,对付痘痘十分有效。具体的方法如下,要同步进行:

内  服:内服纳米珍珠粉胶囊,每次1—2粒,每天3次,可以清除内热,排出内毒,缓解痘痘生成的内因。

外   用: 分为两步做——

  控油洁面:每天早晚,取适量纳米珍珠粉(0.15-0.3g,个别人可能需要多一点)放在手心,混合微量水,二者均匀混合成膏状,即成为对付油性皮肤的“超级纳米洗面奶”。也可以使用珍珠粉调和洗面奶,它具有极强的控油、清洁能力,可以打扫毛孔深层的污垢。

   洁面后,会觉得皮肤极为清爽、舒畅。如果还有油腻的感觉,则可能是油过多或者珍珠粉太少所致,应当再加量使用FNPP,直到获得清爽、舒畅的感觉。

解毒生肌:a.偏油性肤质:用清水(凉开水或者矿泉水)与适量纳米珍珠粉(0.15-0.3g)充分调和,均匀涂布在面部,轻轻按摩,直到白色珍珠粉在皮肤表面消失。不必洗去。此法可每天都做。
      b.偏干性肤质:使用清水面膜后,可以涂抹保湿效果好的乳液;或者采用珍珠粉与芦荟汁,在去痘的同时还有一定的保湿功效,非常适合干性、混合性偏干的mm。

3.对于已经溃破的痘痘,可用少量干的珍珠粉涂在其上,可起到收敛生肌的作用。
作者: yaoyao--魅冬    时间: 2007-9-24 12:42
YAOYAO有豆豆~~有豆印~~因为YAOYAO要美丽,要漂亮~~~~~~~~~
所以要去豆~~~~~~~~~
但是YAOYAO还要和大家一起努力变的漂亮~~~~~~~~~~~~~~
作者: 菁菁地等待    时间: 2007-9-29 12:50
哪里可以买到?
作者: yaoyao--魅冬    时间: 2007-9-29 22:05
诸暨有的  ~~~~~~~~~~~~~~~~~
我这次回家了  要带点回去的
作者: 菁菁地等待    时间: 2007-9-30 13:45
可以问你买吗?
作者: yaoyao--魅冬    时间: 2007-10-1 19:42
引用第4楼菁菁地等待2007-09-30 13:45发表的“”:
可以问你买吗?
可以的呀  我今天就去买了 一些  还帮论坛的朋友带了点
  你要可以联系我  我是QQ261771126 电话是674718 哈哈  
变漂亮拉~
作者: yaoyao--魅冬    时间: 2007-10-1 19:44
我今天买的是50克一包的  哈哈  可以用好久的  一包很便宜的
你可以去我的QQ空间的一篇珍珠粉的日志去看  
我拍了照片  你可以去看看的
作者: 菁菁地等待    时间: 2007-10-1 21:29
好,多谢,请问这个方法真的有用
作者: yaoyao--魅冬    时间: 2007-10-2 17:16
我一直在用 虽然还没有完全好
但是现在我主要是印子了  已经不怎么长豆了  
而且就算没有去豆的效果  也是美容美白的哦
作者: 菁菁地等待    时间: 2007-10-2 19:58
那一袋多少钱啊?
作者: yaoyao--魅冬    时间: 2007-10-4 21:33
6块钱50克    我的空间有东西的照片
作者: 小不点点点    时间: 2007-10-7 19:23
支持下```````````
作者: yaoyao--魅冬    时间: 2007-10-7 20:08
引用第11楼小不点点点2007-10-07 19:23发表的“”:
支持下```````````
谢谢 拉 ~~~~~~~~~~~我好像多带了一些,有朋友要的,就向我买吧~反正一定是真的,一定比外面便宜,我在舟山去年买一小瓶:很小很小的"就要3.5
作者: yaoyao--魅冬    时间: 2007-10-7 20:11
我不是卖东西挣钱的,所以就是带来的原价给论坛上的朋友~~
我一共带了10几包,还有剩下4包吧~~
要的人动作要快拉~~哈哈
作者: 红袖翩香    时间: 2007-10-7 20:15
有没有算上我的5包啊?
作者: yaoyao--魅冬    时间: 2007-10-7 20:27
引用第14楼红袖翩香2007-10-07 20:15发表的“”:
有没有算上我的5包啊?
还大概只剩下多出的3,4包~~
作者: 红袖翩香    时间: 2007-10-7 20:42
哦,那就好。。。
我还想靠那个去黑头的。。。。




欢迎光临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http://www.zjou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