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标题:
〖推荐〗职场前辈说面经 没技巧只有经验教训
[打印本页]
作者:
pharm2000
时间:
2007-2-10 19:47
标题:
〖推荐〗职场前辈说面经 没技巧只有经验教训
人才就业
“未来职场之星”PK活动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投票海选,大学生把自己的实习经验“晾”在自己的博客中。而一些已成功蜕变为职场精英的“前辈”也加入了讨论,为学弟学妹传授求职经验。
面试要保持平和心态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2004级硕士何莺今年七月毕业,现在已经作为一名软件工程师,加入“Google中国”在北京的团队。
“如果说学生时代的考试只是对上一阶段所学知识的检验,那么求职之路则是新一阶段的挑战,但这两个过程中最重要的都是平和的心态。我并不是时时都能持这样的心态,但很幸运在Google的面试过程中我做到了,也因此受益匪浅。”
何莺回忆,去北京求职有诸多不顺利:早晨6点起床去机场赶当天下午的面试;找不到面试地点,在约定时间最后一秒钟踏入公司大门;等待面试时,由于早晨睡眠不足而昏昏欲睡……但是她一直安慰自己,面试过程一定会顺利的。
等待面试官时,她说自己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拿不到offer没关系,只要不给浙大丢脸就行了。平静的情绪让她在面试过程中思维清晰而活跃。
何莺有四年竺可桢学院理工科混合班和两年硕士经历,有着非常扎实的基础和很强的自学能力。最后求职成功。
她在博客中给学弟学妹们提出了一些建议,“求职是一场持久战,但也要避免孤军奋战,尽量多和同学交流信息,不要因为暂时的失利就灰心,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公司和职位才是最终的目的”。
技巧只在前5分钟奏效
徐建国,信息学院控制系2004级硕士,在2005-2006年找工作的历程中,他不放过任何机会,在宝洁、强生(中国)、艾默生网络能源等公司均获得了面试机会,获得五个offer,最后签约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2005年1月8日,从徐建国在施耐德上海分公司的会议室里提交他的三方协议的那一刻起,历时3个月的找工作的历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虽然已经时隔三个月,但是那段找工作的日子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失落、喜悦、兴奋、焦虑各种各样的情绪交织在一起,随心起伏,让我痛并快乐。”
他认为面试没有技巧,只能经验中发掘,“其实面试技巧只在面试前5分钟内有效,随着面试的进行,你的表现会越来越接近真实的你。”
确实,我们找工作的时候要相信自己,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面试,即使被“刷”也只能说明你心态不够好没有展现出自己或者还没有找到真正适合的岗位。无论如何,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需要自信和顽强的毅力和耐力。
作者:
pharm2000
时间:
2007-2-25 13:54
标题:
大学生求职:须完善职业生涯规划 降低求职成本
武汉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谢平刚参加完地处广州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面试后,又北上南京参加江苏广电的面试。
经历了“无数次”简历筛选、初试和笔试后,这是谢平接到的唯一一个“二次面试”的机会。抱着“有戏”的想法,他精心“包装”了自己。然而,坐了10多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后,等待他的面试只有2分钟,之后便杳无音信。多方打听后他了解到,接到江苏广电“二次面试”电话的有近70人,而最终被接收的也就10人左右。可是为了这2分钟,谢平竟花了500多元钱。
如谢平一样正在遭遇就业难的大学生,面对越来越高的求职成本,已经不堪承受。大学生求职成本攀升的原因是什么?几乎没有经济能力的大学生又该如何降低求职成本?专家认为,大学生应理性求职,不可“病急乱投医”。
异地求职:以金钱为代价换机会
通过对不同地域毕业的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异地求职成本相对较高,比就近求职的大学生求职成本往往多一倍甚至更高,多出的费用主要是参加用人单位的考试而付出的交通费和食宿费。
吴扬莉是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她的求职费用如下:交通费、食宿费:2000多元,服装费:400元,简历打印费:200元,人际关系费:300元,报考国家公务员:150元+买书70元。合计3000多元。
“在我的求职费用中,交通费占了很大比例,其中包括去北京参加某证券报的笔试,去深圳参加一个用人单位的实习,但最后都没达成签约意向。”吴扬莉说起这些颇感无奈。
吴扬莉理想的用人单位北京和广东居多。有的用人单位笔试和面试地点都不在武汉,但是对毕业生来说,每一个就业机会不敢轻易放弃,所以花在交通费和食宿费上的开销就很大。
为了节约求职成本,吴扬莉放弃了去北京一家单位的笔试机会。她说:“虽然在北京可以住在我同学那里,但是昂贵的路费承担不起。”
中山大学文学院的博士袁瑾则没有为求职的成本发愁。她的求职单位都在广东省内,而且定位很明确,多为高校。她只做了十几份简历,投出去的不到5份,试讲的交通费也仅在100元以内。现在的她已经在广州某高校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企业“撒网捕鱼”,大学生“广种薄收”
针对求职成本不断攀升之势,不少高校倡议,大学生要“绿色”求职,要对简历瘦身。简历瘦身可以解决问题吗?
记者调查发现,造成大学生求职成本越来越大,其中简历的费用只占求职成本的小部分,求职者花费最多的是交通费以及为用人单位“精挑细选”而付出的面试、实习花费。
吴丽艳是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研究生,由于应聘的单位多为公司,所以花在服装上的费用有500多元,即使意向单位多在长江三角洲一带,但所花的交通费也高达六七百元。
像吴丽艳这样最终也没有和外地用人单位达成协议的求职者不在少数。用人单位是“你爱来不来”的姿态,求职者则抱着“去了还有机会,不去则一点希望都没有”的心态无可奈何地自费去参加各种笔试、面试和实习。
用人单位这种“撒网捕鱼”的招聘做法,客观上增加了大学生的求职成本。
还有的企业借高校宣讲会“作秀”,宣传自己是真,招聘是假。记者常常在一些大学生招聘会后,看到随处丢弃在地的学生简历。
高等教育问题研究专家熊丙奇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用人单位这种不尊重大学生应聘的行为需要改进。不管是从企业自身的形象上,还是从节约社会成本上考虑,用人单位都应该在招聘中更人性化一些。目前不少有实力的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反而为大学生考虑得更多。”
完善职业生涯规划,降低求职成本
广州某企业人力资源部李小姐告诉记者:“其实求职成本攀升,责任也不全在用人单位。有的大学生自身就业目标不明确,找工作也是‘广撒网’。用人单位耗时耗力招聘,最终却遭遇大学生毁约。所以在招聘过程中我们也不得不慎重考察求职者对企业的‘忠诚’。”
“改变不了用人单位,那你就得改变自己。”熊丙奇建议大学生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以降低求职成本。
熊丙奇说,一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对学生成长缺乏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大学生的求职指导也只停留在技巧、包装层面,不注重引导学生客观分析自我,合理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与目标。
正因为自我定位不清,大学生在就业中没有清晰的目标和重点,盲目出击“广种薄收”,将一份简历复印多份,奔赴各地的招聘会,赶场子分发给各用人单位。
“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不能把责任全归于学生,但是学生也可以为降低求职成本有所作为。”熊丙奇建议大学生准确自我定位,成功率低的单位要敢于放弃,盯紧适合自己综合实力的单位。
据北大教育学院的调查研究,学校帮助和学生的就业费用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学校的就业服务提高一个层次,可以使每位大学生大约节省80元。所以,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也是降低大学生求职成本的一个方法。
欢迎光临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http://www.zjou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