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首充满女性自觉的抒情歌曲,回顾了自己荒诞不经的人生,其叙述方式颇为特别,因为歌中倾诉的对象正是心里的另一个自己。 1982年,这首歌在美国排行榜节节上升,在亚军的位子待了好几周,当时对西洋歌曲的求知欲十分旺盛的安德森,除了赞叹这首曲子动人耐听之外,却又暗自纳闷,黄莺莺不是早在两、三年前就唱过了这首歌了,卡带我还买过呢!难道是被外国歌星发掘出来重新翻唱,反攻回美国去了? 后来看到报导,原来这首歌在好几年前即由美国女歌手夏琳( Charlene )灌唱,或许是发行公司财力不够。宣传无门,问世没有多久就销声匿迹( 由于民族性不同,美国人较偏好节奏轻快的歌曲,有些在亚洲相当受欢迎的抒情歌曲,事实上美国人可能兴趣缺缺,例如有首十分柔美的歌:风之花"Windflower",不仅很多美国人没听过,连演唱者在自己的精选辑里都没有收录这首歌 )。后来,一位地方电台的DJ发现了这首曲子,便在自己的节目中密集的播放,慢慢的打响了它的知名度,一年多后,它登上了全美的排行榜,一首好歌因而重见天日,免于蒙尘的命运,这也是夏琳唯一的一首畅销曲。 在此,要顺便向黄莺莺这位歌手致敬,因为出道以来,黄莺莺始终保持对流行音乐灵敏的嗅觉与独特的品味,是位与世界同步的优质歌手。她慧眼相中I've never been to me,早在它流行之前,即翻唱了这首歌,便是极佳的例证。
崛起于80年代初期、但是昙花一现就消失的女歌手夏琳(Charlene),她唯一的代表作《I've Never Been to Me]。尽管她的专辑早已绝版,但是仍然不断有人问起她的这首经典。来自好莱坞的夏琳,出生于1950年六月,跟大部分的歌手一样,少女时代就开始热爱歌唱。1973年,在她二十三岁的时候,她获得了Motown唱片的合约,因为向来以黑人音乐为专业的该公司企图拓展事业版图,介入白人的摇滚与乡村市场。1973年,Motown为她推出首支单曲「All That Love Went to Waste」,以「夏琳邓肯」(Charlene Duncan)的艺名发表,但由于公司正好忙着促销艾德温史塔(Edwin Starr)的「Ain't It Hell Up in Harlem」跟杰克森五人组(Jackson Five)的「Dancing Machine」,根本无暇照顾她,因此没有受到多少注意。
可能是为了补偿她吧,Motown在三年之后安排她跟肯克许与朗纳米勒(Ken Kirsch and Ronald Miller)这两位创作搭档合作,在公司副牌Prodigal旗下推出另外一首单曲「It Ain't Easy Comin' Down」,这回以「夏琳」的名义发表,总算勉强挤进排行,但只拿到第九十七名,同名的「Charlene」专辑则全军覆没。1977年五月,公司把那张专辑重新包装,以「Songs of Love」的标题推出,并且将其中一首歌曲「I've Never Been to Me」重新录制,但是在剪辑的时候却不小心遗漏了其中一段口白的部分,同时当作单曲发行,结果又成了吊车尾的情形,拿到第九十七名。1980年,在另外一首单曲未能成功之后,公司决定与她解约,而她也在落寞之中远赴英国,在一个小镇充当女店员。只是,命运的安排是很奇妙的。1982年,一位DJ偶然心血来潮,播放了她五年前的「I've Never Been to Me」,没想到引起了热烈的反应,迫使Motown不得不赶紧顺势重新推出这首歌的单曲,这回特别重新剪辑,把原先「失落」的口白部分放回去,结果一炮而红,拿到全美第三名,在英国更勇夺冠军。Motown把夏琳请回来,录制了「I've Never Been to Me」专辑,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只可惜,夏琳的星运显然有欠亨通,尽管公司接着安排史提夫汪达(Stevie Wonder)与她合唱了一首「Used to Be」,但是名次并不理想,只拿到第四十六名,同时成了她最后一次出现在排行榜的作品。连续两张专辑惨败之后,她在1985年退出Motown唱片,从此销声匿迹,几乎再也没有人知道她的消息了。不过,她的「I've Never Been to Me」倒是成了经典,仍然深受喜爱,多次成为电影插曲,除了「沙漠妖姬」(Priscilla, Queen of Desert)之外,甚至还有一部电影干脆就用这首歌来当作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