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12 分 20 秒—— 13 分 46 秒:这一段讲述长成年后艾米丽的几个小情趣。极为细致地勾勒出了艾米丽的性格:细腻,好奇,略带孤僻。这一段也是有旁白、画面、音乐和音响(突出重要音响)来完成。其中音乐叫做“ Comptine D'Un Autre Ete L'Apres Midi ”(译为《另一个夏天的童谣:在午后》)。钢琴的细腻和精巧把情绪推上了高潮,恰好接到画面的瀑布上,和瀑布巨大的水声融为一体。这一段拍艾米丽在桥上扔石子,据说是重现了上个世纪 30 年代法国相当盛行的诗意拍摄手法,其中,爱美丽扔石子的圣马丁运河就是一直与大导演马塞勒.卡内( Marcel Carné )的诗意现实主义名作《 Hotel du Nord 》紧密相连的那条河(女主角阿蕾蒂当年曾在河边向 Louis Jouvet 高喊“空气、空气”)。由此圣马丁运河向来都是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象征。导演居内特成功地再现了 20 世纪 30 年代具有诗意现实主义氛围的巴黎市。特别是艾米丽居住的公寓的庭院、楼梯及老式的内部装饰。爱美丽推开窗户向 Monsieur Dufayel 眺望时的场景就像影片《 Monsieur Lange 》及《 Hotel du Nord 》的翻版。
四. 21 分 16 秒—— 23 分 10 秒:这一段讲艾米丽与尼诺的第一次相遇。地铁老人手里的唱片音乐起到了整个情节发展变化的线索,如果没有音乐,艾米丽就不会被吸引到老人身边,也就不会看见老人旁边自动照相机亭下爬着的尼诺。音乐一开始是无源音乐,随着情节的发展,进而出现唱片机,变为有源音乐。在细节上处理得很好,比如随艾米丽的前进音量逐渐加大,转弯通道里和唱片机出现现场音乐的声音就略有不同。这首歌叫做“ Si Tu N'Etais Pas La – Frehel ”即《如果没有你》,通过字幕可以看到歌词,是典型的情歌。这也是为随之而来的艾米丽遇到心上人的情节埋下伏笔。
五. 1 小时 48 分 44 秒—— 1 小时 54 分 23 秒:这一段是整部影片的高潮,也是我自己非常喜欢的一段戏(两个人亲吻的片段很温情很煽情)。艾米丽和尼诺终于找到了属于两个人的幸福。这一段非常长,音乐是主题曲(“ La Valse D 'amelie ”-《艾米丽的华尔兹》)的变奏,“ La Valse D 'Amelie - (piano version) ”(译《艾米丽的华尔兹-钢琴版》),因为艾米丽误以为尼诺找错了爱人,很伤心,所以整个曲子的基调也是伤感的,钢琴的独奏,在后半部分左手加入长串的爬音,音符激昂起来,伴随艾米丽的眼泪,把悲伤的情绪推到了极致。门铃声突然响起,音乐戛然而止(这也是用音响完成音乐的自然结束和引入下一场戏的开始)。原来尼诺并没有移情别人,而是找到艾米丽家来了。之后的音响运用极为出色,镜头也跟随着音响变化,极富戏剧性。尼诺塞入纸条之后离开了,艾米丽看着尼诺离开,心里犹疑不定,不知道是该叫住他还是让他走。正在这个时候,电话铃声突然响起(也正是这个电话帮助艾米丽下定决心抓住幸福),原来是玻璃人叫艾米丽看电视录象。玻璃人一语道出真谛:幸福要靠自己争取。机会错过就不再有。艾米丽猛然惊醒,急忙跑到窗口一看,可是已不见尼诺的身影。伴随艾米丽跑到窗口的动作,镜头快速摇推,音响随之。艾米丽于是赶紧跑到门前,打算追尼诺。镜头再一摇推,音响又紧紧跟随。这两小段的处理紧张急迫,扣人心弦。音响声推到最大,门打开了,原来尼诺就在门外!音响戛然而止。之后便进入无声片断,两个人在彼此给对方三个纯洁的吻中定下情缘。演员的表演也非常到位,眼神,面部表情都非常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