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兵是空军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作战力量,包括歼击航空兵、强击航空兵、轰炸航空兵、侦察航空兵、运输航空兵等。歼击航空兵是歼灭敌空中飞机和飞航式空袭兵器的兵种;强击航空兵是攻击敌地面部队或其他目标的兵种;轰炸航空兵是对地面、水面目标实施轰炸的进攻兵种;侦察航空兵是以侦察机为基本装备,从空中获取情报的兵种;运输航空兵是装备军用运输机和直升机,遂行空中输送任务的兵种。
地空导弹兵是装备地空导弹、执行防空任务的兵种,通常与歼击航空兵、高射炮兵共同行动。
高射炮兵主要用于防空作战,歼灭敌空中目标,协助歼击航空兵夺取制空权。
空降兵是以机降或伞降方式介入地面作战的兵种,由步兵、装甲兵、炮兵、工程兵、通信兵及其他专业部(分)队组成,主要任务是夺取敌纵深内的重要目标或地域。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编制序列是:空军、军区空军、空军军、师(旅)、团、飞行大队(营)、飞行中队(连)。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领导机关设有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装备部,其下的基本组织层次为:军区空军、空军军(基地)、师(旅)、团(站)、大队(营)、中队(连)。军区空军根据任务辖一至数个空军军(基地)或航空兵师,一至数个防空混成师、地空导弹师(旅、团)、雷达旅(团)或高炮旅(团)。空军军(基地)下辖数个航空兵师及必要的战斗保障、勤务保障部(分)队。
轰炸航空兵的武器装备 轰炸航空兵装备有轰炸机,它作战半径较大,载弹量多,可携载各类常规炸弹(航爆弹、航杀弹、航杀爆弹、航穿弹、航燃弹、航子母弹、航坦弹等)、制导炸弹,也可携载核弹,还可携载照明弹、烟幕弹、照相弹等辅助炸弹。
强击航空兵的武器装备 强击航空兵装备有强击机。机载武器有航炮、航空火箭弹、航空炸弹等。
侦察航空兵的武器装备 侦察航空兵装备有多种型号的侦察机。机载设备有航空照相机、侧视雷达、电视和红外侦察设备等。
运输航空兵的武器装备 运输航空兵装备有运输机和直升机。
此外,航空兵还有电子战、空中加油等各种专业飞机。
地空导弹兵和高射炮兵的武器装备 地空导弹兵装备有多种类型的地空导弹,其中引进的第三代地空导弹,是一种全天候、大空域、多通道、自行式防空导弹系统,可用于抗击敌大规模空袭和在强电子干扰条件下,抗击不同高度的集群目标及巡航导弹。高射炮兵装备有57毫米、100米的高炮。这些高炮系统配有炮眼雷达,具有全自动、全天候作战能力,射速快,可以连续射击。
飞行原理
动力原理:
涡轮喷气发动机 涡轮风扇发动机 冲压喷气发动机 涡轮轴发动机
升力原理:
飞机是比空气重的飞行器,因此需要消耗自身动力来获得升力。而升力的来源是飞行中空气对机翼的作用。
在下面这幅图里,有一个机翼的剖面示意图。机翼的上表面是弯曲的,下表面是平坦的,因此在机翼与空气相对运动时,流过上表面的空气在同一时间(T)内走过的路程(S1)比流过下表面的空气的路程(S2)远,所以在上表面的空气的相对速度比下表面的空气快(V1=S1/T >V2=S2/T1)。根据帕奴利定理——“流体对周围的物质产生的压力与流体的相对速度成反比。”,因此上表面的空气施加给机翼的压力 F1 小于下表面的 F2 。F1、F2 的合力必然向上,这就产生了升力。
从机翼的原理,我们也就可以理解螺旋桨的工作原理。螺旋桨就好像一个竖放的机翼,凸起面向前,平滑面向后。旋转时压力的合力向前,推动螺旋桨向前,从而带动飞机向前。当然螺旋桨并不是简单的凸起平滑,而有着复杂的曲面结构。老式螺旋桨是固定的外形,而后期设计则采用了可以改变的相对角度等设计,改善螺旋桨性能。
飞行需要动力,使飞机前进,更重要的是使飞机获得升力。早期飞机通常使用活塞发动机作为动力,又以四冲程活塞发动机为主。这类发动机的原理如图,主要为吸入空气,与燃油混合后点燃膨胀,驱动活塞往复运动,再转化为驱动轴的旋转输出:
单单一个活塞发动机发出的功率非常有限,因此人们将多个活塞发动机并联在一起,组成星型或V型活塞发动机。下图为典型的星型活塞发动机。
现代高速飞机多数使用喷气式发动机,原理是将空气吸入,与燃油混合,点火,爆炸膨胀后的空气向后喷出,其反作用力则推动飞机向前。下图的发动机剖面图里,一个个压气风扇从进气口中吸入空气,并且一级一级的压缩空气,使空气更好的参与燃烧。风扇后面橙红色的空腔是燃烧室,空气和油料的混和气体在这里被点燃,燃烧膨胀向后喷出,推动最后两个风扇旋转,最后排出发动机外。而最后两个风扇和前面的压气风扇安装在同一条中轴上,因此会带动压气风扇继续吸入空气,从而完成了一个工作循环。
下面给出几种类型的喷气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图。 | |
![]() |
涡轮喷气发动机 这类发动机的原理基本与上面提到的喷气原理相同,具有加速快、设计简便等优点。但如果要让涡喷发动机提高推力,则必须增加燃气在涡轮前的温度和增压比,这将会使排气速度增加而损失更多动能,于是产生了提高推力和降低油耗的矛盾。因此涡喷发动机油耗大,对于商业民航机来说是个致命弱点。 |
涡轮风扇发动机 涡轮风扇发动机吸入的空气一部分从外部管道(外涵道)后吹,一部分送入内涵道核心机(相当于一个纯涡喷发动机)。最前端的“风扇”作用类似螺旋桨,通过降低排气速度达到提高喷气发动机推进效率的目的。同时通过精确设计,使更多的燃气能量经风扇传递到外涵道,同样解决了排气速度过快的问题,从而降低了发动机的油耗。由于该风扇设计要兼顾内外涵道的需要,因此难度远大于涡喷发动机。 |
![]() |
![]() |
冲压喷气发动机 此类发动机没有风扇等器件,完全靠高速飞行时产生的冲压效应压缩吸入的空气,点火、燃烧、后喷等原理。因此其优点为结构简单、体积小、推力大、加速快。缺点是需要外部能源进行启动(通常为火箭助推),不适合循环使用。 |
F-104A 是单座截击型,装备加力推力为 6,710 千克的J79-GE-3A 发动机。装备1门固定式的 20 毫米 M61“火神”6 管炮,有 5 个武器挂架。F-104A-1 和F-104A-5 两批飞机装备 MA-10(AN/ASG-14T1)火力控制系统。F-104A-10 以后的飞机装备 AN/ASG-14T2 火力控制系统,其基本组成与 MA-10 系统相同。1955年10月开始订购,总共生产了 153 架,1958年1月开始交付,同年 12月交付完毕。先后装备了第 83、第 56 和第 337 截击机中队。后来有部分F-104A 战斗机换装成加力推力 8,120 千克的J79-GE-19 发动机。由于这种飞机航程短和火力弱,特别是不能装备与地面“赛其”防空系统交联的数据传输设备,于 60年代初全部退出现役转入国民警卫队的第 151(田纳西州)、第 157(北卡罗来纳州)和第197(亚利桑纳州)3 个飞行中队。在“柏林危机”期间,上述 3 个中队于1961年11月~1962年8月先后被动员重新进入现役,并在欧州展开,第 151 和第197 中队部署在前西德,第 153 中队部署在西班牙。紧张局势缓和后,3 个中队的飞机再次配署给防空空军(ADC),分别划归第 319 和第 331 两个截击机中队。在1962年10月“古巴危机”时再次担负了战斗警戒任务。F-104A 截击机的最后退役时间是1969年12月(第319中队解散),前后总共服役 12年。退役后的F-104A 飞机中,1 架改成 CF-104的原型机,3 架被改成超高空飞行训练用的 NF-104A,24 架(含部分 YF-104A)被改成无人靶机,10 架买给了巴基斯坦空军,25 架买给了我国台湾省,16 架买给了约旦。
F-104C装备的武器分为固定安装的机炮和外挂的导弹、各种炸弹和火箭弹等两部分。在前机身座舱下左侧机内安装有1门 20 毫米 M61“火神”(Vulcon)6 管炮,备弹量为 480 发。机炮系统总重约 300 千克(包括供弹装置和弹药等)。下图为1966年,美空军在泰国基地起飞的F-104C,携带两枚M117型340千克炸弹,这是当时F-104C能携带的最大有效载荷。
F-104C 战斗机共有 5 个外部武器挂架:两个翼尖挂架(N0.1 和 N0.5)、两个翼下挂架(N0.2 和 N0.4)、1 个机身下挂架(N0.3)。翼尖挂架是专用挂架,每个最大挂载能力为 454 千克,可挂1枚“响尾蛇”AIM-9 空对空导弹或1个664升副油箱;每个翼下挂架的最大挂载能力为 454 千克 ,可挂1枚实际重量小于 454 千克的炸弹、或1个火箭弹发射器、或1个739升的副油箱;机身下挂架的最大挂载能力为 907 千克。在 5 个挂架中只有 N0.2~N0.4 三个挂架可挂载各种空对地武器。几种典型火力配置方案如下:
1、F-104C 空对空截击
(1)每个翼尖挂架挂1枚“响尾蛇”AIM-9 导弹,每个翼下挂架挂1个MA-2 火箭弹发射器;
(2)每个翼尖挂架挂1枚“响尾蛇”AIM-9 导弹,每个翼下挂架挂1个739升的副油箱;
(3)翼尖挂架挂两个664升的副油箱,翼下挂架挂两个MA-2 火箭弹发射器;
2、F-104C 空对地攻击
(1)每个翼尖挂架挂1枚“响尾蛇”AIM-9 导弹,每个翼下挂架挂1个MA-2 火箭弹发射器,机身下挂架挂实际重量小于 907 千克的炸弹;
(2)每个翼尖挂架挂1枚“响尾蛇”AIM-9 导弹,每个翼下挂架挂1颗 454 千克炸弹,机身下挂1颗 454 千克炸弹;
(3)每个翼尖挂架挂1个664升副油箱,每个翼下挂架挂1个MA-2 火箭弹发射器;
(4)每个翼尖挂架挂 1个664升副油箱,每个翼下挂架挂1颗 454 千克炸弹,机身下挂1颗 454 千克炸弹。
(5)每个翼尖挂架挂1个664升副油箱,每个翼下挂架挂1个739升副油箱,机身下挂1颗 B28E X型核炸弹或 B43、B57、B61 核炸弹。
在欧州,前西德、荷兰、比利时和意大利 4 国进行了联合生产:南部集团制造了 210 架,最后在前西德的施米塞米特公司组装成整机;西部集团制造了 188 架,最后在比利时的 SABCA 公司组装成整机,第1架飞机于1961年8月3日首飞;北部集团制造了 231 架,最后在荷兰的福克公司组装成整机,第1架飞机于1961年11月11日首飞;意大利集团制造了 169 架,最后由费亚特公司组装成整机,第1架飞机于1962年6月9日首飞;后来,前西德的 MBB 公司于1971年~1973年又生产了 50 架,欧州总计生产了 848 架。
加拿大制造了 140 架,第1架飞机于1963年7月30日首飞。G 型飞机是F-104中生产最多的型别,总数达到了1,127 架。目前仍有相当数量的飞机在意大利、希腊、土耳其等和我国台湾省服役。根据不同的作战任务,它可以携带不同数量的武器和副油箱,采用各种作战剖面时的作战半径为 370~1200 公里。
在多国参加的F-104G 制造计划中,意大利要求专门发展一种具有对空能力的先进F-104,称为F-104S(S 为麻雀导弹之意)。F-104S 基本上与F-104G 后期型相同,针对空战作了增强,主要武器是安装在翼梢的“响尾蛇”和翼下的“麻雀”导弹,并拆除了“火神”机炮。F-104S 于1968年12月30日首飞成功。
1982年以后第 202 中队、第 203 和第 204 中队先后换装成F-15J 战斗机,1985年以后第 207 中队散,到此日本的F-104J 战斗机全部退役。
F-104DJ 是 J 型战斗机的双座教练型,总共生产了 20 架,全部由洛克希德公司制造,没有装备火力控制设备。于1961年8月26日首飞,1962年1月运到日本。随同F-104J 一起退役。
F-104J 是防空截击机,主要装备的是空对空武器。保留了机头固定安装的 20 毫米 M61“火神”6 管炮(备弹量最多为 750 发),每个翼尖挂架可挂1枚“响尾蛇”或日本研制的 AAM-1 空对空导弹,每个翼下挂架可挂1~2 枚上述空对空导弹或1个火箭弹发射器。炮舱内不装机炮时可装1个462升的油箱。
被称为“飞行棺材”的F-104有致命性缺点,例如,它的机身长、机翼短小,升力自然受限制,遇到发动机熄火故障,不能像大飞机飘滑降落,有人形容,这时的F-104机会像一块废铁一样从空中掉下来。
“飞行棺材”的称号即是德国人喊出来的,原因是西德山区气流不稳,曾遇过F-104在一天内四架撞毁,西德国会群起反对军方再使用F-104战机﹔然而台湾却从西德买来一批F-104G 型机,结果这批飞机却是德国人封存的仓储机,修护人员还从封箱内抓出一堆死青蛙、死老鼠。
在台湾,F-104失事频传,早年军方封锁消息,外界还不得而知,根据统计,F-104战机已造成八十四位飞行员殉职,1978年底至1979年底,即六次失事,损失八架飞机,六位飞行员丧生。
而美国洛克希德公司早已于1972年停产该机,F-104成为各国航空博物馆的古董陈列品﹔但在台湾却仍是空军第一线的主力战机。空军透过各种管道向巴基斯坦等国购买退役的F-104,来更换零件,空军内部将这种做法比喻为“死刑犯的捐赠器官”﹔一位基地队长形容说,“台湾的F-104除了编号没换,其他部份都换过了”。
F-104在台湾服役 35年,可谓垂垂老矣,经过各种的延长寿命做法,国外订为飞行安全时数 4,000 小时的F-104,台湾却订在 6,000 小时,甚至还更高。
F-14 TOMCAT双座双发变后掠翼舰载多用途重型战斗机,中文名“雄猫”,用于海军护航防空、遮断和空中支援。《TOP GUN》里TOM CRUISE驾驶的战机。F-14是第三代战斗机里第一个装备部队的,也是战后第三代战斗机(相当于苏联的第四代)中最早服役的战斗机,比苏联相应的战斗机提前十年出现,令美国海军获得了极大的领先优势。
F-14承包商是 诺斯罗普·格鲁门 公司。67年底开始研制,首飞时间是70年12月21日,用于取代海军的F4战斗机。72年5月交付使用。
右图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拍摄的,F-14涂着鲜艳的彩色图案,容易被敌人发现。后来由于苏联的威胁加大和迷彩色研究的进展,开始改用灰暗的浅灰色迷彩。当时的飞行员非常喜欢使用骷髅头等暴力或半裸美女之类的图案作徽志,够“自由化”(想起了《超时空要塞》)。后面的大型螺旋桨飞机是E-2C预警机,是海军各种战斗活动的空中指挥所。
其气动布局采用了NASA在60年代后期提出的双发双垂尾变后掠中单翼方案。广泛使用钛合金,部分采用硼复合材料,以便获得较高的强度重量比。机体的设计疲劳寿命为6000飞行小时。材料中铝合金占39.4%,钛合金占24.4%,钢占17.4%,有一定比例的复合材料。钛合金锻件机械加工材料利用率为25%。为了减少研制的风险,第一种生产型采用了原来为F-111B战斗轰炸机研制的TFE-30涡扇发动机和机载武器系统。
机翼为变后掠中单翼。设计要求是:减少翼载来保证机动能力;用前、后缘空战机动襟翼来改善跨音速机动性;尽量减少停放占用的面积。变后掠机翼外翼段较短,这样就可减轻转轴结构的重量,但增大了罩在中央翼盒上的“翼套”,转轴距机身对称面2.72米。飞行中机翼后掠角的变化范围为20°~68°,由机载设备根据飞行状态自动调节,最大变化速度为7°/秒。也可以由驾驶员手动调节。停放时后掠角最大可达75°以减少占用面积。可动段具有全翼展两段式前缘缝翼和三段式后缘单缝襟翼,在起降和机动飞行时使用。每侧上翼面各有3块扰流板,当后掠角小于57°时自动接通,用于辅助横侧操纵和着舰时减速用。为控制机翼后掠角变化时压力中心移动提供俯仰配平升力和降低翼载荷,在机翼固定段前缘设计了可动前置扇翼,最大转动角为15°。
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机身采用机械加工框架,钛合金主梁及轻合金应力蒙皮。前机身由机头和座舱组成,停机时机头罩可向上折起。中机身是简单的盒形结构可贮油。后机身从前至后变薄,尾部装外伸的排油管。后机身上下还有减速板,上一下二,在剧烈俯冲和发射导弹时打开,着陆时下减速板锁死。
尾翼由双垂尾和可差动的全动平尾组成。平尾的偏转角为+15°~-35°,差动平尾起副翼的作用。垂直安定面与后机身的钢质加强框连接。方向舵也采用蜂窝增强的化学铣切合金蒙皮。可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和A-6攻击机相同。主起落架向前收起时机轮转90°收入发动机进气道下部,前起落架向前收入机身舱内。机轮为无内胎轮胎,内充氮气,压力为16.9~24.1×105帕(17.2~24.6公斤/厘米2)。双轮式前起落架的撑杆用作弹射起飞时的挂钩。着舰钩装在后机身下面的整流罩内。从1981年春开始用古德伊尔公司的碳刹车装置取代了原先采用钢刹车装置,进一步减轻了重量。
采用直通道的二元外压式进气道,置于机身两侧固定翼段下方,距机身有25厘米的间隙,以消除附面层的影响。进气道内有多激波可调斜板系统,可以由机载设备在所有飞行条件下自动调节,保证发动机得到合适的气流。进气道结构大部分用铝合金蜂窝结构,长约4.27米。后短舱采用胶接钛合金蜂窝结构,长约4.88米。早期生产的飞机装两台普拉特· 惠特尼公司的TF30-P-412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93千牛(9490公斤)。其安装管道可以开启,能在180°范围内进行保养。从1983财政年度开始生产的飞机改用TF30-P-414A发动机,其额定功率值不变。从1986年起采用F110-GE-400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124.5千牛(12700公斤)。采用加雷特公司ATS200-50空气涡轮起动器。整体外翼油箱,每个油箱可载油1117升;后机身发动机之间载油2453升;机翼传载结构的前方载油2616升;另外有两个供油油箱,总共可载油1726升。机内油箱载油量9029升。在每个进气道下方可以携带一个副油箱,每个载油1011升。可收放式空中受油箱置于前座舱前方附近机身的右侧。采用气动引射式收敛·扩散喷管。
F-14A型是第一种生产型,装两台TF30-P-412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93千牛(9490公斤)。83到85年交付的飞机换装了TF30-P-414A发动机。下面三图由上至下分别为VF101、VF102、VF111三个中队的F-14A。F-14+是A型的改型,改动不大,采用F110-GE-400发动机,推力增加,油耗降低。
RF-14A是A型外挂侦察设备吊舱而成的侦察机,不挂吊舱时战斗力仍与A型相同。该吊舱重748千克,置于机身腹部两个发动机舱中间,距机身0.38米。舱内有四种主要设备:头部装一台CAIKS-87B分幅照相机,向前或向下拍摄;费尔柴尔德公司的KA-99低中空三镜头全景照相机;霍尼韦尔公司的AN/AAM-5侦察装置;地面检查维护和控制数据显示装置。在1980~1981年共有49架F-14A改装成可载侦察吊舱的RF-14A。
这架着舰中的F-14A,主进气口已经关闭,改由辅助进气口进气。
这架是著名的VF130中队的F-14B,配有招牌队徽骷髅头。
F-14D更新了发动机和简化了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动力装置是两台普惠公司TF30P412涡扇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93千牛。后来使用通用电气公司的F110GE400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124.5千牛。F-14D上大约有60%的模拟电子设备更新为数字式设备,改装新的武器管理、导航、显示和控制系统,利顿公司AN/ALR-67威胁告警系统和目标识别系统由MIL-STD-1553B数据总线联结,机载威斯汀豪斯ITT AN/ALQ-165电子干扰机(ASPJ),联合战术信息发布系统,前视红外搜索跟踪传感器,电视摄像机。以上系统与F-18和最新的A-6上的系统有很好的兼容性。休斯公司新研制的AN/APG-71雷达取代了F-14标志性的AN/AWG-9雷达,其电子对抗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具有单脉冲角度跟踪、数字式扫描控制、目标识别和空袭效果评价能力。该雷达所采用的新型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是AN/APG-70雷达上数字处理器的改进型,AN/APG-70雷达用于美国空军的F-15多阶段改进计划。现役的F-14于1991年5月全部配备了Tape 115B计算机软件,具有用常规炸弹执行对地攻击任务的能力。在新的F-14D上采用ALR67威胁警告及辨认系统的自卫干扰机、联合战术信息分配系统,红外搜索和跟踪传感器和电-光侦察装置。F-14D采用先进中距空空导弹(AMRAAM)。下面三图为VF9中队黑色涂装的F-14D和VF11中队的F-14D。
F-14D的前后座舱
F-14D剖视图
机头下部的是F-14的电视红外观瞄舱,机身侧部的是机炮口整流罩。 |
下图是RF-14A,侦察型。加装了光学侦察照相机,机腹下挂有摄影侦察吊舱。
F-14的机翼为变后掠中单翼。飞行中机翼后掠角的变化范围为20%~68%,由机载设备根据飞行状态自动调节,最大变化速度为7°/秒。应急或必要情况下也可以由驾驶员手动调节。平尾偏转角为+15°到-15°,差动平尾起副翼的作用。
F-14使用了休斯公司的AN/AWG9脉冲多普勒雷达。 取决于目标的大小,可截获120到315千米内的空中目标,可以同时跟踪从超低空到30000米高空及不同距离之内的24个目标,攻击其中的6个目标。还装备有AN/AWG15火控系统,及AN/ASW27B数据传输系统,CP1050/A中央大气数据计算机等先进的现代电子设备。后在改进中,大约60%的模拟式设备换成了数字式设备,并安装新型的AN/APG-71雷达,具有单脉冲角度跟踪、数字式扫描控制、目标识别和空战效果评价能力。
F-14武器包括1门M61A1“火神”20毫米六管机炮,备弹675发。截击时外部挂架可以挂6枚“麻雀ⅢB”AIM-7E/F导弹加4枚AIM-9G/H“响尾蛇”空空导弹,或者挂6枚AIM-54A“不死鸟”远距空空导弹加2枚“响尾蛇”导弹,除此之外还可以携带AIM-120先进中距空空导弹、AGM-88高速反辐射导弹、Mk82炸弹以及其他武器。下图分别为M61机炮、AIM-9、AIM-7、AIM-120。
上图是美国NASA用F-14改装的试验机。
F-14A曾出口到伊朗,共计80架。后因为伊朗伊斯兰革命,美国制裁伊朗,这些F-14A处境艰难。
2002年6月,美海军暂停了全部156架F-14战斗机在航母上的飞行任务。此次停飞主要是为了深入调查该型飞机前起落架的腐蚀问题。2002年3月2日,在地中海发生了F-14前起落架外气缸腐蚀、导致弹射事故飞行员丧生的事件。2002年6月17日美海军F-14经过两周检查后,全部重新投入现役使用。海军最初估计需要2周时间对整个F-14机队进行检查,但只花了5天时间即告完成。海军发现有3架F-14存在相同的隐患,进行了相关维护。
2003年3月,美海军的F-14D进行了两周的紧急改装,随后在对伊拉克空袭中首次成功的使用JDAM制导炸弹。一架F-14D在开战前曾向伊拉克禁飞区的一个目标投放了一颗908千克MK-84 JDAM。之前F-14D并没有使用JDAM的软件。改进完成后,部署在海湾地区海域的3艘航空母舰上的总共30架F-14D都可以携带JDAM,从而获得了全天候精确攻击能力。还有17架F-14D仍按原订计划,在5月份完成JDAM的装机任务。
基本技术数据
机高 4.88米
机长 18.89米(19.10米)
翼展 11.45-19.55米 停放在甲板上完全后掠时:10.15米
机翼面积 52.50米(52.46米)
展弦比 7.28
空重 18191(18176)千克
无外挂起飞重量 26632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 24948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33724(31101)千克
机内燃油重量 7348千克
副油箱燃油重量 1638千克
最大外挂重量 6577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 M2.34(高度12190米,无外挂)M1.2(海平面)
巡航速度 741-1019千米/小时
实用升限 18290米
转场航程 4600公里以上
作战半径 725公里(载内部燃油,4枚"麻雀"Ⅲ,允许在3050米高度作战2分钟)
最大爬升率 152米/秒以上
最小起飞距离 427米
最小着舰距离 884米
74年4月,美国政府决定从中选择一种继续发展,使之成为实用的轻型战斗机,与重型战斗机F15搭配使用,以弥补由于后者复杂昂贵而造成的购置数量不足,后来人们称此为“高低配置”。这一决定是美国空军原本没有预料到的,因此F16的出现可以说是有些偶然因素。75年1月,美国空军宣布通用动力公司的YF16中选,这就是F16战斗机的由来。而YF17虽然败阵,但是在后来的海军“高低配置”选择中,却又击败了F16,成为了后来的F/A18战斗机(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海军认为单发动机的F16安全性不够,不足以应付严格的航母起降要求)。
F16的外型据说是从50多种方案中挑选出来的,采用悬臂式的中单翼,平面几何形状为切角三角形。前缘有随迎角和飞行速度的变化而自动下偏以改变机翼弯度的襟翼,采用这种设计可使飞机在大迎角是仍保持有效的升力系数,从而提高飞机的机动能力。后缘有全展长的襟副翼,既可象普通襟翼那样起增加升力的作用,又可以左右差动进行横向操纵。翼根前缘是大后掠角边条,可改善大迎角时的气动性能,同时可减轻飞机的结构重量。F16的外形相当漂亮,很有明星风范,也成为了美军“雷鸟”表演队的专用机。
机身为半硬壳结构,采用翼身融合体的设计,使机身与机翼平滑连接,不但可减小飞行阻力,提高升阻比,而且对结构强度有好处,可减重258千克,也对减小雷达反射面积很有好处。尾部有全动式平尾,平面形状与机翼相似,翼根整流罩后部是开裂式减速板。垂尾较高,安定面大,后缘是全翼展的方向舵。腹部有两块面积较大的安定翼面。起落架为可收放的前三点式。座舱盖为气泡形的,飞行员视野很好,内装零-零弹射座椅。控制系统采用四余度电传操纵技术,主要由信号转换装置、飞行控制计算机、电缆和动作装置组成。
早期的F16装一台普·惠公司的F100-PW-100型涡扇发动机,最大推力72.5千牛,加力推力111.1千牛;1984年后生产的F16改装通用动力公司的F110-GE-100发动机。
到目前为止,F16有十多种改型,包括:
|
参加海湾战争的F16战斗机还进行了“准隐身改造”,座舱盖、风挡镀了薄金属膜,翼面前缘、进气口等部位涂有反雷达涂层,使得F16雷达反射面积减到了1平方米。F16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作为低档配置,它的空战能力与专门的空中优势战斗机无法相比,不断的改进又着重于对地攻击方面;尤其在对地攻击非常强调的航程方面,有了不少改进,但是采用的方法如加装保形油箱却增加了自重,进一步减弱了空战能力。因此要用好F16,必须依靠强大空中优势战斗机部队去夺取制空权,然后能放手大干,这也是台湾空军所面对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2005年3月,美军正式接受最后一架全新生产的F-16战斗机。此后洛·马新生产的F-16将全部用于外销。
2005年12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航空分部预计F-16将有100至200架的国际订货,如果获得印度订货将可能更多,这将使F-16的生产延续到2010年后。洛·马公司制造F-16的5种型别,正在改装土耳其等机队的飞机,同时公司还积极争取希腊、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订单。洛·马公司航空部F-16项目副总裁June Shrewsbury称,F-16仍是一个非常健康而有生命力的项目。她说,希腊预计将购买至少30架、最多可能达40架F-16。巴基斯坦希望购买55架第50或52批次F-16,另外有20架的意向,但是受到该国强烈地震的影响计划被迫推迟,预计该计划不久后将会恢复。Shrewsbury称,巴基斯坦还可能购买其他旧F-16。印度已发布了126架或更多战斗机的信息征询书,美国做出回应提供F-16和F/A-18E/F。洛·马公司已在新德里开设了办事处,召集了重量级说客并与国有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industan Aeronautics Ltd.)进行了补偿贸易谈判,公司希望在印度获得合作机会。
雷鸟表演队80年代曾经访问北京,并进行了精彩表演。
F16A技术数据
翼展:9.45m
全长:15.09m
高度:5.09m
空重:7,070kg
最大起飞重量:16,057kg
内载燃油量:3,160kg(4,060L)
最大挂载能力:6,800kg
发动机:P&WF100-PW-200型涡轮风扇发动机一具,
发动机推力:11,350kg
最大平飞速度:Mach2.0
最大爬升率:15,240m/min
升限:15,240m(46,250ft)
最大航程:3,890km
电子系统:
火控雷达:WestinghouseAN/APG-66(V)2A
最大搜索距离:185km(100nm)
导航系统:LittonLN-93型激光陀螺仪
电子战系统:
雷达预警系统(RWS):LittonAN/ALR-56M型雷达预警系统
电子对抗系统(ECM):AN/ALE-47红外诱饵、干扰丝撒布器、RaytheonAN/ALQ-184(v)2型电子对抗吊舱
武器系统:
固定武装:GEM61A120mm机关炮
武器挂点:左右翼端各一、翼下各三;机腹挂点一;计九个挂点
中国第一架飞机从这里起飞
雅克-18是由前苏联雅克福列夫设计局于1946年设计生产的双座初级教练机。该设计局的时任总师雅可夫列夫衷情于航空体育运动,在二战前已经设计了极为成功的UT-2体育运动机,共生产了7150架,是苏联当时生产最多的初级教练机。1945年,该局在UT-2L和MV型的基础上设计出了雅克-18。
1951年4月23日,国家航空局决定在建立南昌飞机制造厂。5月13日第一批建设者到达南昌,在国民党政府与意大利1934年合建的“国民党第二飞机制造厂和航空研究院”的旧址上开始了工作。当时只有一条1500米的碎石跑道,一座厂房,七座旧机棚,30多台旧机床。经过第一代建设者的奋斗,建厂仅仅148天就开始修理从朝鲜战场上转下来的飞机。当年年底,南昌飞机制造厂已修理雅克-18型飞机38架。
1954年4月1日国家航空工业局批准南昌飞机制造厂提前成批生产雅克-18。1954年7月,南昌厂仿制成功首架雅克-18教练机,命名为初教-5。1954年7月3日下午5时15分,初教-5首飞成功。与之配套的株洲航空发动机制造厂也正式成立。尽管现在看来初教-5老得掉牙,但它却是我国批量制造飞机和航空发动机的开端,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初教-5飞机在当年就生产了10架,次年交付部队60架,到1958年共生产了379架。
据称中苏两国两党关系破裂后,毛主席曾经下令将雅克-18全部烧毁,接到命令后贺龙元帅和前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恳求毛主席把01号飞机(第一架援华的该型飞机,刘亚楼曾经驾驶该机进行训练飞行)留下,并支援给东北地方航校。毛主席经过考虑后同意并作了指示,只保留了这一架雅克-18。其它所有的雅克-18都按毛主席的指示集中烧毁。八十年代末,东北齐齐哈尔航校解散后,该机被私人收藏。
该机机身由合金钢管焊接成骨架,呈构架式机身骨架。机身前段及发动机整流罩为铝合金蒙皮。机身后半段由布质蒙皮覆盖。机翼由梯形外翼和矩形中翼组成。中翼为全金属结构,由两根大梁、8根翼肋等组成,中翼中装有两个容量75升的油箱。中翼与机身框架连接。外翼与尾翼的前缘、梁、翼肋等用铝合金制作;布质蒙皮。发动机选用工作可靠、使用方便的M-11FP五缸气冷式活塞发动机,功率160马力。后三点式起落架,主轮半埋状收入中翼,尾轮固定不可收。纵列式密封座舱具有良好的视野。机上装有无线电收报机和机内通话设备。
320厂总工艺师部门的技术人员就对初教5仿制时采用的全机样件加工周期长,刚度难保证,变形难控制等情况不满意,开始探索新的飞机制造协调方法。1956年1月工厂派副总工艺师冯旭率领有关技术人员到112厂学习“基准孔工作法”,了解型架装配机、划线钻孔台的原理和应用,参观了苏制型架装配机。他们回厂后立即制定了措施计划,并得到了部、局的支持,调拨了一台工作行程6米的旧龙门刨床给工厂,作为改装型架装配机使用。在总机械师孙效忠、副总工艺师冯旭主持下,经过机修车间、型架车间和模具车间的努力,在5月份分别改装完成和制造完工。在复制初教5中翼、外翼总装型架时进行了试用,型架精度符合要求,使用情况良好。型架装配机和划线钻孔台的制造投产,为新机试制采用“基准孔工作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技术基础。
那时航校的条件是简陋的,没有指挥塔台,在空地上插4根旗杆就划出休息区和指挥区。指挥设备也很简陋,无非就是一辆指挥车,里面一个无线电台,一个雷达标图员,一个领航计算。休息区就在指挥车旁边,等待飞行的学员每人一个木头凳子,坐在休息区里,一边等着训练,一边喝点水什么的。也没什么正经跑道,雅克―11还有一条简陋的跑道。雅克―18飞机的起飞降落有块平地就行。连跑道都免了,就降落在指挥区50米范围内。雅克―18速度低,是一种比较好飞的机型,飞机起落架是后三点――前边两个轮,后边一个轮。起飞后起落架只能收起一半。飞机的设计也很好,作为教练机,居然可以做操纵性的螺旋,而且很容易改出来。只要逆着螺旋方向蹬反舵,就可以改出来(这跟喷气机改螺旋的要领不一样,也危险的多)。
飞雅克―18,改螺旋要作为一个飞行科目来训练的。上理论课时,教官把各种机型螺旋失速的情况介绍的很清楚,说除了雅克―18和雅克―11,其他机型进入螺旋都很危险。提醒各位学员注意。可能是课堂上教员把螺旋介绍的太危险了,结果使一个学员对螺旋产生了恐惧心理。在飞行训练时出了岔子,飞机飞到安全高度后,教员收油门,带杆(向后拉杆),这时机头向上,等飞机达到失速速度,用力蹬舵,飞机就会进入螺旋状态。正常情况下,学员采取方向舵放平,向前推杆,一加速,飞机立刻就可以改出螺旋。可这次教员怎么也收不了油门,因为前面的学员在使劲的推油门,不让教员操纵飞机进入螺旋状态。两个人一个推一个拉的在空中较起了劲。气的教员够戗,螺旋也不做了,落地后就把这个学员停了飞,把他淘汰了。雅克―18飞机上有一个设计缺陷,那就是起落架的轮胎排列为后三点(前二后一)。如果飞行员操作不当(如拐弯速度过大或过小),这种设计使雅克―18在滑行时很容易“打地转”。也就是飞机失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打起转来。基本上每个学员都遇见过这种情况,飞雅克―18的时候,时不时的会看见飞机在降落后打起转来,一边自转一边不规则的移动,转过一阵后,嘎然而止,煞是好看!除了雅克―18,雅克―11教练机也有打地转的传统,给学员们的航校生活平添了不少“乐趣”。父亲在航校的飞行训练中,总的表现还算可以,虽然有些小插曲,但只挨过一次苏联教官的打,这说明他飞的还凑和,起码可以少挨打。
这天,经过一段教官跟飞的训练后,父亲可以放单飞了。不过这时上级对这批菜鸟的飞行技术还不是太放心,负责在后座压仓的是个沙袋,而不是另一个学员。原因嘛,地球人都知道。这次飞行训练,各个科目动作,父亲完成的是中规中矩。在经历了忘开无线电开关和“推飞机事件“后。他汲取了不少经验和教训,细心了不少。完成了飞行训练后,父亲返航了,一切顺利,没撞上大雁。落到地面后,父亲驾驶着飞机向指定区域滑去,下一个学员已经等在那了。飞机一转弯,突然之间,父亲中奖了,每个学员的必修课――打地转,开班了!只见雅克―18教练机一边自转一边乱冲,飞机失控了。父亲在飞机里按着“改打地转”守则操作着,握着驾驶杆忽左忽右,妄想着把飞机停下来 。结果未遂,飞机还是顽强的打着转。这转着转着就冲指挥休息区去了。只见这雅克―18教练机,如同一头猛兽,一边咆哮着,一边比划着转着圈,以横扫千军之势向指挥休息区突进。。。
这时休息区里有几十口子人,此外还有桌子椅子杯子茶壶水桶等瓶瓶罐罐什么的,只听得有人大喊:“有情况!快撤!”大伙纷纷抱起身边的一个“瓶罐”,发一声喊,一轰而散,刹那间走的干干净净,整个指挥休息区空无一人一物。我爸这会还跟“地转”较劲呢,怎么较也较不过来。“啪啦”一声,飞机螺旋桨打断了一根指挥休息区的竹竿,停了下来。下飞机一看,竹竿断了,螺旋桨也被打坏了。上来一些地勤战士把飞机推一边去了,大伙也纷纷把瓶瓶罐罐归回原位。个个都颇有大将风度,若无其事的该干嘛干嘛去了。这“打地转”是不可抗力呀,所以我爸既没挨罚也没挨骂,也该干嘛干嘛去了。后来我国自行生产的初教六,起落架轮胎排列改为前三点(前一后二),打地转的情况从此不再发生。
翼展 10.60米
机长 8.03米
起飞重量 1316千克
最大时速 254千米
航程 710千米
初教-5模型制作图
初教-6串列双座螺旋桨教练机,长期服役于我国空军及地方航校,至今仍然是我国初级教练机的主力。初教-6由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研制,57年7月开始设计,次年8月原型机首飞,62年1月定型并生产5架原型机,使用捷克斯洛伐克的AI-14P道里斯B发动机和配套螺旋桨。半年后批量生产,批量生产型号改用活塞-6星型气冷9缸(HS-6)发动机,额定功率198.5千瓦,配“奋发”-530自动变距双叶全金属螺旋浆。
真正大量生产装备的是初教-6甲,装一台提高功率的活塞-6甲发动机。机上主要设备包括超短波电台和无线电罗盘。由于历史原因,直到1980年,国家才为初教-6颁发了国家质量金奖。
谈谈具体研制情况。1957年第四季度,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的两侧进气喷气式歼击教练机歼教-1正式完成打样设计,并进入工作图设计。此时航空工业局下达了新的关于设计一架前三点螺旋桨初级教练机的任务。
我国当时正在生产的初级教练机初教-5是按苏联雅克-18后三点式教练机仿制的,适应不了前三点飞机的训练要求。另外初教-5的钢骨架加外罩蒙布结构也已落后。由于雅克-18的电功率不够,无法采用国产的超短波电台时,这更促使国家决定由生产初教-5的南昌飞机制造厂研制新型教练机。主要负责的设计师包括林家骅、徐舜寿、黄志千等。
其中林家骅同志原为320厂设计科副科长,对初教-5非常熟悉,其他设计人员同样具有相当的能力和经验,对自行研制初级教练机决心和信心很大。用后来参与者的话说:“何况当时连印度这样的国家都已有自己的初级教练机,所以,全室同志的决心是很大的。”这里可见科研界对印度的蔑视。
在此之前,经过7年的艰苦创业,南昌厂已初具规模,完成了由修理阶段进入仿制阶段的转变,基本掌握了活塞式飞机的制造技术。因此初教-6的研制速度是惊人的。5月飞机设计室正式成立。第一架初装铆接只花了两个星期,总装装配仅用7个昼夜,试飞准备工作一天就全部完成。8月27日中国第一架自己设计、制造的螺旋桨教练机——初教-6首飞成功。从开始详细设计到首飞总共只用了72天。
在实际设计中,初教-6并非全新设计,基本上是初教-5的改型。外观上最大的改进是后三点起落架改为前三点起落架。同时为了改善飞机前方的视界,必须砍掉初教-5机头凸起碍事的发动机冷却口。为此选用了捷克斯洛伐克的AI-14P“道里斯B”发动机和配套的螺旋桨。总的来看,初教-6的气动布局及结构设计与初教-5相近甚至相同。后来由于捷克方面不能按时提供选定的发动机,因此试飞原型机上只能采用国产爱姆-11(M-11)发动机及其配套螺旋桨。但在试飞过程中发现,使用该型发动机与其配套的螺旋桨不能变距,因而很多机动动作无法完成,最后改用苏制AI-14P发动机。使用过程中发现该型发动机的排烟罩过于暴露,加之驻训初教-6的机场多为草地机场,从而发生了多起因排烟罩进细小物粒,而使发动机火花塞堵塞导致的空中停车事件,甚至造成了不少人员伤亡。此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较好解决。
活塞-6发动机实际上是AI-14P的仿制品,于1962年6月4日通过国家鉴定,并安装于生产型的初教六上。活塞-6发动机还用在哈飞的运-11上。由活塞-6改进的活塞-6丙发动机也应用于701及延安2号试验型小型直升机上。
The variation of CJ-6 includes CJ-6A, CJ-6B and "Salangane" agro-plane. The CJ-6A came out to solve the big problem of the prototype, which suffered from the engine and fans. As a low speed airscrew plane, CJ-6 is not some kind of hi-tech thing, but it flys savely, has strong fuselage, easy to control. The takeoff range distance is just 280m and 350m landing. CJ-6`s operation costs very little money, which fits for a primary trainer and sports plane.
座舱分为前舱和后舱,舱盖由前风挡、前活动舱盖、中固定舱盖及后活动舱盖组成。前后舱有联动的双重操纵机构和各种指示仪器。装有高度表、速度表、升降速度表、地平仪、磁罗盘和发动机转速表等飞行仪表;超短波电台和无线电罗盘等无线电设备。座舱盖相对窄小,飞机在空中稍一颠簸,飞行员的头部就会撞到舱盖,这也是我军老一代飞行员常年佩戴皮质飞行帽的原因之一,因为如果戴上了又大又圆的头盔驾驶老式飞机,头部活动将更为受限。该机前下方视线不好,在飞机降落前的瞬间,前方的视线完全被高高翘起的飞机头挡住,飞行员只能通过从侧方观察来判断滑行方向是否正确。
下图为初教-6在进行加油工作。
According to these advantages, many CJ-6s have been deployed from 60s` to this day. In USA some airplane fans even buy themselves second hand CJ-6 for fun. The photoes below show these planes with the intrinsic body painting.
正是因为有上述优点,大批的初教-6从60年代一直用到了现在。该机还出口到阿尔巴尼亚等国。2000年,斯里兰卡向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购买了一批初教-6,命名为PT-6。在初教-6和K-8中队的基础上,斯里兰卡成立了飞行训练学院,作为空军第一飞行训练大队的一部分,其基地设在阿努拉德哈普拉。
在美国,不少航空爱好者也购入了二手的军用初教-6或全新的“海燕”自娱自乐。下图即他们的初教-6,有的保持了原有的解放军涂装。美国爱好者还曾专门邀请中国相关的设计师前往美国座谈。目前,洪都集团与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共同投资组建了专营海燕螺旋桨飞机出口业务的伊格莱特公司。据报道,美国试验飞机协会有120多架初教-6,澳大利亚有50多架初教-6。
目前在北京也已有初教-6飞行训练服务,受训者需缴纳2000元/小时的费用,需通过至少40小时飞行训练,方可获得正式飞行资格。这甚至高于美国同类飞行训练的费用。大同航空训练基地的价格则相对便宜,且只需15天即可完成相关飞行训练
These countries imported CJ-6s: Albania, Bengal, Cambodia, North Korea, Tanzania, Zambia. Until the end of 1996, CJ-6 has got a 2000 output, 200 exported.
进口初教-6的国家有:阿尔巴尼亚、孟加拉、柬埔寨、朝鲜、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等。到1996年年底止,共生产各型飞机2000余架,其中出口200架左右。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Wing span: 10.18 meters
Length: 8.46 meters
Height: 2.94 meters
Wing area: 17.0 square meters
Takeoff weight: 1419kg
Maxium speed: 286km/h
Ceiling: 5,080 meters
Cruising time: 3.6hr
Range: 640km
基本技术数据:
翼展:10.18 米
机长:8.46 米
机高:(停机状态)2.94米 (飞机呈水平状态)3.25米
翼面积:17.0 平方米
主轮距:2.87米
前主轮距:2.284米
起飞重量:1419千克
空重:1172千克
机内载油量:110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海平面):286千米/小时 最大允许俯冲速度:350千米/小时 巡航速度:170千米/小时,高度1000米
最大爬升率:6.3米/秒,海平面
爬升时间:0到3000米高度16分
升限:5,080 米
续航时间:3.6小时
航程: 640千米
起飞滑跑距离:280米,水泥跑道
着陆滑跑距离:350米,水泥跑道
|
我军首次获得米格-15,有可能是在1950年10月。当时,苏军在中国华东地区协助防空的巴季茨基部队即将回国,向中国有偿转交了该部队使用过的38架米格-15歼击机。同时移交的还有其他一些作战飞机。随后,东北地区的别洛夫部队移交给我方122架米格-15。值得指出的是,苏联方面从未向我方无偿提供武器装备。
图为我志愿军首位击落美国作战飞机的飞行员——李汉。
1952年8月苏联开始向我方出售米格-15“比斯”改进型歼击机,年底我军已拥有6个师的“比斯”。但此时距离停战只有半年,“比斯”发挥出来的作用就较为有限了。1953年12月23日,中苏两国政府换文,苏联将制造喷气式飞机米格-15比斯(含发动机)的许可权授予中国。但后来计划改为向中国移交米格-17的生产技术。
以下为我军获得米格-15的具体列表:1950年10月13日,驻上海帮助中国防空的苏联空军部队向解放军空军第四混成旅移交了38架米格-15。苏联政府赠送中国372架米格-15飞机,51年六七八月间分3批进口,仅收运输费。1950~1951年间,中国从苏联共进口(转让)米格-15飞机654架。1951~1958年,我国从苏联进口乌米格-15飞机357架。1951年赠送372架米格-15飞机,包括12架乌米格-15,于7月18~31日运到。1958年,将米格-15改装成乌米格-15教练机。1980年最后18架米格-15退役。1952年供给348架米格-15比斯。8月23日至10月17日,从满洲里、绥芬河陆路口岸进口,当年进口348架。1953年5~10月,第二批进口134架。1952~1955年,共进口(转让)米格-15比斯飞机1460架。1959年,将米格-15比斯改装成双座教练机。1986年米格-15比斯退役。(以上列表鸣谢网友 麻雀 提供资料)
按照最初的计划,新成立的中国航空工业局以仿制雅克-18初级教练机为起点,同时开始仿制米格-15“比斯”歼击机。1954年,国产米格-15开始试制,1957年年底生产出第一架飞机。后来。根据苏联专家的建议,改为仿制性能更好的米格-17F,而且提前1年零5个月完成了计划。
米格-15的主要改型是米格-15比斯(MИГ-15БИС),它改装了推力2700千克的的BK-1型发动机,飞行性能有所提高,重量增加,但飞机几何尺寸不变。外观上,该型号的翼刀带有一个缺口,而之前的米格-15是没有这个缺口的。
米格-15比斯于1949年投产,到1950年年底,该型号成为前苏联空军的主力歼击机,波兰、捷克等国相继仿造,到1954年停产时,各型米格-15总产量达到16500架以上!创造了喷气战斗机单一型号产量之最!
米格-15的双座教练型是乌米格-15(уMИГ-15)。
米格-15比斯可选择携带多种武器(炸弹或57毫米火箭弹),可完成复杂气象甚至夜间良好天候情况下的截击,护航、侦察、战术轰炸等多种任务。
米格-15是世界上最早投入使用诉成熟的喷气战斗机型号之一,其突出的高空高速飞行性能,特别是良好的加速性能和爬升性能优于同期的西文同类飞机。米格-15是第一代实用喷气式战斗机的杰出代表,和它的对手美国的F-86相比有很多优势。机长10.10米,翼展10.80米,机高3.7米。起飞重量5609公斤,实用升限1.55万米,最大速度1070千米/小时,航程1497千米。首先它的推重比远大于F-86(0.54对0.42),爬升率比F-86高(50米每秒对47米每秒),实用升限也高(15 500米对15 000米)。所以,其垂直机动性压倒了对手;在水平机动性方面与对手持平(水平盘旋角速度10.75度每秒对11.4度每秒);再加上它那大口径的机炮,可以击穿当时所有飞机的结构,也是F-86的6挺机枪不可比的。
上图为米格-15,下图为米格-15比斯
当然,米格-15也有不足,例如机载设备、座舱舒适性都不如F-86,航程也略短一点。火炮威力虽大,但备弹较少,持续作战能力就差些。当然这主要是因为苏联战斗机主要针对空中拦截任务设计,因此必须采用较大口径的航炮。而美国战斗机主要着力于与敌方战斗机交战从而夺取空优,较为重视持续作战能力。
米格-15的优异性能在朝鲜战争中得到充分发挥与考验。美国最早发现米格-15参战是在1950年11月1日。同年11月8日,4架米格-15和4架F80遭遇,这被认为是世界上喷气战斗机的第一次空战。11月9日,2架米格-15把一架B29轰炸机打得满身弹孔;在以后的三四天里又击落几架,令美国大为震惊。由于F80、F84战斗机不是米格-15的对手,美国赶紧派刚刚研制成功的F86上场。但从空战战果来看,中苏两国的米格-15共击落F86战斗机211架(西方报道是100多架),至少还击落18架F84、14架F80、10架P51、17架B29、6架B26。战争后期F-84基本不敢与米格-15比斯交战。这足以证明它的确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喷气战斗机。
此后,我军对米格-15进行了进一步的改型改进工作。因部队、航校作战与训练急需,经空军首长批准,空军工程部于1958年8月20日向空军13厂下达将米格-15歼击机改装为乌米格-15(У ΜиГ-15)高级教练机的任务,要求1958年试改装2架,成功后再成批改装。为此,工厂专门成立设计班子,从有关工厂调来乌米格-15飞机的图纸资料和部分零件,并确定飞机结构力求与乌米格-15原设计相同,飞机改装后外形、强度、重心要达到原设计要求等5项改装原则。
改装工程从1958年9月7日开工,到11月15日试飞合格,61个工作日就完成试改装任务。经改装的飞机空机重量为3720公斤,比乌米格飞机轻4公斤;飞行高度在1000米和1万米时,最大速度分别为1010公里和960公里/小时,达到乌米格飞机规定的最大速度;起飞时机头略重。在爬高、平飞时重心很好;飞机纵向平衡及操纵性能良好;在1万米高空时,座舱增压正常,前后舱氧气供应良好;特设系统工作正常,性能符合要求。改装的结论是:质量是好的,可以出厂担负部队与航校的飞行训练任务。改装后飞机使用寿命为250小时,期限2年。
飞机改装成功后,苏联顾问也承认:“你们这样改,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工人们称这架飞机为“争气机”。1958年11月,空军司令部、空军工程部为表彰工厂改装歼击教练机成功,授予锦旗一面,旗上题词:“十三厂全体同志,祝贺你们改装喷气教练机成功,为空军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该项改装在1958年空军工程部跃进成果展览会上,获科技成果一等奖。
接着,空军工程部又下达任务,要求在1959年内改装123架。大批量改装与试改不同,沿用修配式手工操作,难以满足质量与进度要求。为此,工厂在技术和管理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将钣金、钳焊零件的制造工作划出,成立专业工段,按图纸、样板、铆接型架及模胎,进行批量的专业生产;扩大地面铆接,整体上机组装,解决改装周期长的关键问题;编制改装的工艺技术文件以及推行标准化工作等。从而不仅使米格-15的成批改装任务提前在1959年国庆节前夕完成,而且使铆接、钣金工人学会了使用模线样板、模胎、铆接型架等制造工艺,为工厂后来制造飞机打下了基础。1958~1960年,共改装成乌米格-15教练126架。
1959年7月,空军13厂又接受空军下达的将米格-15比斯改装为教练机的任务。比斯改成乌比斯与米格-15改成乌米格-15的主要区别,在于要解决燃油载油量问题。由于单座舱改为双座舱,使油箱舱空间减小,燃油量随之减少,飞机航程缩短,作战半径减少,影响飞机性能。因此如何解决飞机载油量问题成为比斯改装的关键。
厂技术科组织力量在改装米格-15基础上,汇集群众建议,进行分析,编制两个方案。第一方案是除座舱之外,不改变飞机外形,只在飞机内部加几个小油箱。这个方案的优点是安全可靠,但是它只能载油1080公升,飞行30~36分钟,难以满足全部飞行训练科目的需要。第二方案是在左右机翼下增加2只固定副油箱,可充分利用原有结构强度潜力,经计算不会影响整个机翼的强度。载油量可达1312公升,飞行40~45分钟,可以完全满足航校和部队飞行训练科目的需要。这个方案虽好,但挂副油箱作全特技飞行,在中国空军及苏联米格飞机系列中还从未有过,存在一定风险。
经空军工程部审查,同意工厂分别用两种方案各改装1架飞机。工厂立即成立改装比斯飞机专业小组,并充分依靠工人、技术人员攻克了改装中的各种难关。如在第一方案改装中,由于机体内部空间的限制,加装油箱和其他机件就发生矛盾,安排结果1只Y-3整流器无处安装。后经老工人王仁度反复考虑,想出将整流器装在炮舱缝隙里的好办法。又如第二方案制造副油箱,原设计为铆接,工作量很大。老工人许阿法为了提高质量,加快速度,动脑筋将铆接改为点焊,经试验证明点焊有足够的强度。这一改革的实现,不仅提高了副油箱的表面质量,而且使施工简化,生产周期缩短。
经过努力,分别于1959年9月底和12月中旬完成两个方案的改装任务,并经试飞获得圆满成功,空军工程部来电表示祝贺。第一方案保持飞机的外形,又加了足够的配重,使飞机重心有很大调整,试飞员李贵昌评价:“这是改装飞机中性能最好的一架。”按第二方案改装的飞机,带160公升副油箱,经简单、复杂、高级和高空特技飞行,试飞员邹承鑫评价:“与比斯飞机性能无差别。”为了进一步证实第二方案带160公升副油箱做全特技飞行的可行性,工厂于1959年秋派杨世骧去沈阳飞机制造厂请教该厂的苏联设计顾问、米高扬的助手谢苗诺夫。谢苗诺夫认为从强度角度看不安全。回厂后经工厂技术人员再度进行详细分析、计算,认为仍包含在原设计安全裕度以内,可以实现。为确保安全,去南京航空学院对副油箱做了静力试验,又去南昌飞机制造厂做了整只机翼带副油箱的静力试验,均证明该方案是可行的,能确保安全可靠。最后从改装的工艺性、维护性、油量及满足部队与航校训练科目等方面全面权衡,选定按第二方案实施。从1960年按此方案转入成批改装至1969年止,共改装飞机212架,从未发现使用及强度上的问题,证实改装方案是成功的。
1960年,米格-15和乌米格-15飞机原配套使用的爱尔特-45(РД-45)发动机供应紧缺,进口断路。空军工程部要求13厂将这2种机型改装使用维卡-1A发动机。由于这2种型号的发动机直径、功率均不相同,工厂技术部门经过研究,提出外形不变而扩大米格-15后机身内腔的方案。为确保质量,对后机身必须改动的各个部位都经过强度计算,切割后强度不够的部分均用铝型条加强,经改装和加强部分的强度与比斯飞机相等或超过。这项工作首先在空军第三航校调来的1架米格-15飞机上试改,于1960年9月中旬试飞成功。结论是飞机操纵性能良好,空中操纵动作无不正常现象,基本与比斯飞机相仿,比米格-15的原性能要好。由此空军决定将80架乌米格-15飞机交13厂改装维卡-1A发动机。第一架于1961年6月16日改装完毕。6月20日由空军工程部、军训部、军校部、科研部、后勤部、军务部和13厂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结论是质量符合要求,可进行成批改装。至1971年止,大修兼改装维卡-1A发动机共计141架,从而使空军的乌米格-15教练机因缺少发动机而停飞的状况迅速缓和。
1963年,正值中国地空、空空导弹试验阶段,而苏联已停止提供为上述导弹试验用的靶机,导弹基地靶机也已寥寥无几,但即将退役的米格-15型飞机却很多。在此情况下,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以下简称国防工办)于同年11月29日召开靶机专题会议,决定用米格-15比斯型飞机改装成靶机,并要求空军13厂承担靶机的机体结构改装和整机装配任务,先改2架,1966年5月交付。空军工程部经请示空军副司令员曹里怀同意后,于1964年4月初成立领导小组,航空研究院30所副所长蔡克非任组长,空军13厂总工程师毛贤晟任副组长,负责具体实施与指挥改装工作。6月16日在空军13厂成立改装靶机办公室,毛贤晟任主任。为解决空军13厂承担此项任务厂房紧张的困难,经总后勤部批准,修建了1825平方米的靶机厂房。
由于靶机是供导弹试验所用,对各项技术性能要求很高,在自动飞行时要达到滑跑距离900~1100米,滑跑时间28~32秒,离地速度240~280公里/小时,自动收起落架时间50±1秒,自动收起落架时飞行速度不大于400公里/小时,滑跑过程中最大偏航角小于3度、离跑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大于25米,离地瞬间偏离跑道中心线最大距离不大于40米以及在各种状态下的重心范围符合规定等。
经各有关厂、所1年多的协力工作,改装的2架靶机在某基地进行了多次起落的试飞。经鉴定,达到战术技术要求,可转入小批量生产。为了充分利用比较老旧、接近淘汰不能用于作战的飞机改装为靶机,空军司令部于1966年3月8日向总参谋部建议,用米格-15飞机改装为靶机。4月6日,总参谋部、国防工办、国防科委联合批复空军,同意1966年仍用米格-15比斯飞机改装,以后改用米格-15飞机改装。为此,航空研究院和工厂经过修改部分设计,从第九架开始改用米格-15飞机改装。
1965~1969年,工厂共交付靶机14架(其中用米格-15比斯飞机改装8架,用米格-15飞机改装4架,大修2架)。后由于领导体制变动和工厂担负运10大型客机制造任务等原因,经空军首长批准,同意撤销工厂靶机改装任务。
根据总参谋部的部署,1960年5月24日,炮兵司令部、空军工程部和炮兵校射大队组成工作组,至空军13厂研究改装炮兵侦察校射机问题,并初步确定了方案。6月11日,炮兵司令部致函空军工程部修理部,要求下达改装任务。8月13日,空军工程部下达任务给空军13厂,将1架米格-15比斯飞机改装为炮兵侦察校射机。
改装主要是将飞机的单座舱改为双座舱,前舱是驾驶员,后舱是领航员。前后舱的设备作相应改变,装置新式地平仪,后舱小时钟改为领航时钟,小罗盘指示器改为大的全罗盘指示器,并增添照相控制器等。在机头弹舱内安装ΑΦΑ-33/20和ΑΦΑ-БΑ/40能互换使用的航空照相机。将挂弹架改为БД3-53以便携带600公升副油箱,增加续航时间。在军械系统只留1门口径23毫米机关炮,拆除原有大、小炮各1门。工厂于当年完成改装任务。
美国为了研究米格-15为什么那么优秀,曾悬赏10万美元,设法弄到一架完整的米格-15;以后又把奖金提高到100万美元,用中、俄、韩三国文字写成传单,但都没有成功。直到1953年9月21日才得到一架捷克产的米格-15,并立即运回美国试飞。美国的著名试飞员,包括首次突破声障的查尔斯·E·耶格尔,试飞这架飞机后证实了它的机动性确实很好;但座舱狭小,机载设备也不如F86,俯冲时未能达到声速。
1960年1月12日,解放军海军航空兵第4师飞行员杨德才驾驶1架编号6501的米格-15战斗机从浙江路桥起飞,飞往台湾,结果在台湾宜兰地区迫降时死亡。这是解放军方面第1架叛逃的军用飞机。1962年3月3日,解放军海军航空兵第6师第16团3大队8中队飞行员刘承司驾驶1架米格-15战斗机从浙江路桥起飞,飞抵台湾桃园机场。获黄金1000两,后加入台湾空军,官至空军电台上校副台长。
北约组织给米格-15所起的绰号为“柴捆”(Fagot)。
技术数据 (米格15比斯)
翼展10.08米
机长10.10米
机高3.70米
最大起飞质量6 131千克
空机质量3 636千克
最大载弹量200千克
最大燃油容量1 162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1 076千米/小时
实用升限15 500米
最大爬升率50米/秒
起飞滑跑距离620米
着陆滑跑距离680米
航程1 330千米
转场航程1 970千米
新中国建国后,迅速开始了仿制生产喷气式战斗机的工作。中苏政府于1951年10月正式签订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组织修理飞机、发动机及组织飞机厂方面以技术援助的协定》。同年4月18日重工业部设立航空工业局,统一负责飞机的维修工作。1953年12月23日,中苏两国政府换文,苏联将制造喷气式飞机米格-15比斯(含发动机)的许可权授予给中国 。但1954年10月12日,根据苏联政府建议,中国政府决定停止试制米格-15比斯,改为试制性能更好的米格-17A及其发动机 ——歼-5。 |
1951年底航空工业局共下属18个工厂,职工近一万人。1951年12月,周总理亲自主持会议研究决定,要在3到5年的时间里试制成功苏制雅克-18初级教练机,以及米格-15。后歼击机项目改为试制更加先进的米格-17喷气式歼击机。1954年中国第一批飞机及其发动机试制成功,两年以后,1956年9月8日,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种喷气式歼击机歼-5,即ΜиГ-17Ф型,随后获批准批量生产。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成批生产喷气飞机的国家之一。
与此同时,空军进口的原装米格-17新机试修任务交给空军上海13厂负责。该厂于1959年7月开始米格-17的试修准备工作,该型机在国内尚无工厂修过。为适应修理任务的需要,空军党委批准对空军13厂进行扩建,工程部指示13厂从1960年起,由原来修理飞机发展为同时兼修发动机的综合工厂。1960年3月底,在第一架米格-17飞机的试修任务即将完成时,由于形势变化,空军党委常委会议决定:上海空军13厂由于机场不能供高速飞机试飞,今后不再进行基本建设。因此,工厂于当年将已进厂的2架米格-17飞机修好出厂后,即停止了该型飞机的修理。1961年5月,空军工程部遵照空军参谋长张廷发的指示,曾下达任务给13厂,要求将1架米格-17飞机改为教练机,工厂于8月份动工,9月份就完成了试改任务,之后也因形势变化而未能继续进行。
歼-5由沈飞工业公司研制,是单座单发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主要用于昼间截击,具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歼-5是仿制苏联的米格-17Ф(米格-17F)歼击机,米格-17F型51年9月首飞,52年底开始大量生产。首飞的试飞员是吴克明,当时歼-5被称为56式,直到1964年才改称歼-5。
上图为首架歼-5,当时的编号涂装与现行涂装有所不同。试制工作从1954年10月开始,1956年7月19日原型机首次试飞成功,并使用苏制零件装配了13架歼-5。1956年7月13日,全部用自制零件组装的第一架歼-5完成总装。9月8日,喷气式飞机歼-5由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经国家鉴定验收,可以成批生产交付部队使用。9月10日在沈阳举行祝捷大会,聂荣臻元帅前往参加。为歼-5装配的涡喷-5发动机,也于同年6月通过试车鉴定,投入成批生产。中国航空工业从此跨入喷气时代。 至当年9月15日,制造出4架国产型歼-5飞机。这4架飞机参加了1956年国庆大典。至1959年下半年停产,共生产歼-5飞机767架,有力地支援了人民空军建设。
采用一台涡喷-5离心式加力涡轮喷气发动机,静推力2600千克,加力推力3380千克。该发动机是苏联克里莫夫设计局的VK-1F发动机的仿制品,VK-1F是米格-17的发动机。1951年航空工业局成立后,开始组织发动机生产,学习苏联新的喷气发动机生产工艺资料。在苏联的援助下,引进了VK-1F的专利制造权。1956年6月包括我国知名发动机设计师吴大观在内的队伍,在沈阳航空发动机厂(现“沈阳黎明机械公司”)仿制成功涡喷-5。1964年生产任务转由西安红旗机械厂负责,66年转产定型投入批量生产。涡喷-5加力推力3380千克,最大推力2700千克,额定推力2400千克,巡航推力2160千克,不同状态耗油率介乎2千克/千克/小时到1.05千克/千克/小时之间。机内燃油1170千克,外挂两个400升副油箱。
机载设备包括超短波指挥电台、无线电罗盘、无线电高度表、信标接收机、敌我识别器、护尾器、测距器等。
机翼为后掠式中单翼,副翼的偏转角范围为±18度。机头左侧下方装两门23-1型23毫米机炮,机头右侧下方装一门31型37毫米机炮。装弹量为200发。23-1机炮初速680米/秒,射速800发/分,弹种包括航23-1杀燃、航23-1杀燃曳光、航23-1穿燃、航23-1训练自炸弹。37-1型初速690米/秒,射速400发/分,1954年开始研制,开始时因考虑到该炮性能落后、苏联已有后继型号,故仅计划少量生产以避免浪费,后来因为歼-5需求量增加,最终生产了236门后于1959年停产。机翼下可挂两枚100-250千克的炸弹。
歼-5屡建战功,1958年7月至10月击落来犯的2架F-84G和6架F-86F,其他战例无数。有趣的是越战期间的1956年4月,四架F-4入侵海南岛我方领空,我军歼-5在拦截期间,F-4匆忙发射AIM-7“麻雀”导弹,不料歼-5拐弯半径小得以逃脱,脱靶的AIM-7竟然飞向远方的一架F-4,将其击落。
歼-5为我军开拓了喷气战斗机的先河,打下了我军驾驭喷气战斗机的基础。目前,所有歼-5已经退出现役。
1958年9月,我军歼-5编队与台湾空军24架F-86编队在浙江温州地区上空遭遇,空军飞行员王自重因掉队被其中12架F-86围困。王自重单机击落敌两架F-86后,被F-86携带的AIM-9“响尾蛇”导弹击落。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实战中空空导弹取得的战绩。但当天F-86发射的AIM-9中有一发未爆炸,坠落后被我军民发现。这枚AIM-9被送往苏联,苏联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了K-13(AA-2)空空导弹,我国的进口仿制品即霹雳-2空空导弹。但是在国民革命军的史料中,成功运用AIM-9击落解放军战斗机后,所有参战飞行员合影留念,并无任何一人伤亡。孰真孰假,还有待分晓。下图为王自重。解放军的歼-5机群。
飞行员在歼-5旁谈话——请注意当时带有军衔的苏式军装。
翼展 9.60米
机长 11.36米
机高 3.80米
机翼面积 25.00平方米
机翼后掠角 45度
最大起飞重量 600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 5340千克
最大燃油重量 1170千克(机内) 1834千克(带副油箱)
最大载重量 2130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 1145千米/小时(高度3000米)
巡航速度 800千米/小时
最大爬升率 75.8米/秒
实用升限 16000米
最大航程 1560千米(带副油箱) 1020千米(不带副油箱)
续航时间 2小时50分(带副油箱)
欢迎光临 碧海潮声大学生网 (http://www.zjoubbs.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